這一次,劉備雖然受了極嚴重的打擊,損兵折將,連關羽亦被擒,然而反使他的地位和聲譽更其增高。從此,他似蛟龍入海,永與曹操站在不兩立的地位,而建立了蜀漢。在這次事變里,關羽之對曹操,和曹操之對關羽,他們的行誼,更為后世所贊美。像關羽那樣無法制馭的英雄,他敢縱之使去而毫沒嫉忌之意,這真是兩敵對立中少有的事情。在這種地方,誰也不會不覺得曹操是可愛的。《三國志·關羽傳》云:
(資料圖片)
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而已集》魯迅
連續劇《三國》劇照
曹操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向來是個"不足齒"的人物。其實,一個人能夠像曹操,做到曹操那樣的事業,不但不容易,而且也盡可以有揚名千載的地方。
奸雄? 英雄
在一切古人對于他的批評中,多數人都同情于他同時人許劭所說。許劭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月旦評"家,他對當時人的一褒一貶,對于被褒貶的人很有影響,而他對于曹操,本來絕不愿意批評,還是曹操脅迫他,他才不得已而批評的。《后漢書·許劭傳》里說:
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原注:命品藻為題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
我們看了這一段記載,便覺曹操已是一位不平常的人物。在平常的人,即使他自知是個"清平之奸賊",但是遇到人家當面這樣批評他時,他肯"大悅而去"嗎?可是這兩句評語,在《三國志》的注(指裴松之的注--編者)里,卻和《后漢書》完全不同:
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所以,"奸賊"和"奸雄",如果加在別人頭上,都不是好的考語,而在曹操卻又當別論。不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畢竟還是一位不足齒的惡人,那原因,當然不能說和許劭的批評無關,然而多分還是為著其他的原因。魯迅在《而已集》里這樣說:
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現在我們再看歷史。在歷史上的記載和論斷有時也是極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為通常我們曉得,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么呢?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記載上半個好人也沒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講壞話的公例。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京劇《曹操與楊修》舞臺照
好色? 多情
曹操是一位英雄,我們是可以承認的。可是"英雄難逃美人關",曹操既是一位英雄,他遂也不能不好色。他臨死時的分香賣履,已貽譏后代,然而還有甚于此的。他的內寵極多,除正妻外,有很多的姬妾,據《三國志·諸王傳》所載,有卞皇后、劉夫人(正妻)、環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儀、孫姬、李姬、周姬、劉姬、宋姬、趙姬等,以上都是替他生過子女的,其他沒有生過的還不在內。這些還可以說都是正當的結合,而他還歡喜隨時地招花惹草。他在宛城破張繡時,幾乎因此而送掉了性命,結果犧牲了他的長子曹昂和勇將典韋。《資治通鑒》上也這樣記載著:
建安二年春正月,曹操討張繡軍于淯水,繡舉眾降。操納張濟之妻,繡恨之。又以金與繡驍將胡車兒,繡聞而疑懼,襲擊操軍,殺操長子昂。操中流矢,敗走。校尉典韋與繡力戰,左右死傷略盡,韋被數十創,繡兵前搏之,韋雙挾兩人擊殺之,瞋目大罵而死。
琳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袁氏敗,琳歸太祖。太祖謂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
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論談,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劃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余。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
這里寫曹操的性格頗為生動,其奸偽處亦歷歷如繪。于此可以更顯明地知道陳琳本是他的敵人反而不死,孔融本是他的友人反而致死的最大原因。
愛才 妒才
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于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耶?"遂殺之。
話盡管這樣說,但在有些地方,又好像他是理智高過于感情的,所以他也會犧牲無辜的人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或掩蔽自己的錯誤。后人罵他奸詐,就是指這種地方。《曹瞞傳》云:
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于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師,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又有幸姬,嘗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常討賊,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乃斬之,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
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
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我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看了這一段,可見孫權后來投降曹操,以擒殺關羽自贖,實在不是曹操所希望的。因為我們知道曹操之于關羽,始終欽佩其人。關羽一死,不久曹操也死了,兩人之死,相距極近,如果靈魂有知,他們在泉下遇見,一定會握手而歡然道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