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告別春的萌動,迎來夏的生長。
6月8日,瀟湘晨報《十幾歲》雜志走進長沙高新區雅禮麓谷中學,與學校“鹿鳴”文學社共同開展了一場生動有趣的社團活動。中南大學文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張覓老師帶來專題講座《植物在古典文學中的前世今生》,大家圍繞“尋找詩詞中的草木芬芳”暢所欲言。
草木與詩詞的故事
【資料圖】
“中國古代詩歌史也是一部植物志。”張覓用一句話道出了詩歌和植物之間的關聯。在她看來,植物在古典詩詞中積淀了特殊的文化意義,植物意象在詩詞中也是文人的自我映射,植物身上的情感與詩人、詞人含蓄的情感表達是一脈相承的。
張覓先后以《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為閱讀藍本,和大家分享其中常見的植物,以及它們身上的意蘊。比如“柳”是《詩經》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植物,“柳”通“留”,人們也常常借“柳”表達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又如“萱草”最開始在詩文中是象征著愛情的植物,后來慢慢演變成一種“母愛之花”,詩人詞人常借“萱草”表達對母親的感念之情。
當然,植物也有生活化的一面,張覓和大家分享了“古代的花卉美食”,如用梅花熬制的“暗香湯”、桂花制作的“廣寒糕”等,讓大家對古典花饌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如果我是一株植物”
《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曾言:“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蘭亭序》的作者王羲之曾說:“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自然萬物的變化與人的情感相互映照,相互影響。
這正是《十幾歲》雜志策劃本次活動的初衷:借助文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一花一草、一木一葉,從自然萬物中找尋詩意,照見自我。
圓桌派互動環節,主持人向同學們拋出問題:“如果你是一株植物,你希望你是什么?為什么?”
“我想成為一棵松樹。冬季,萬物凋零,只有松樹依舊碧綠蒼翠。”學生張子珍說,松樹那種堅韌不拔、寧折不彎的精神令她敬佩。
“我想成為一株水稻。”馬莎莎說,她想成為像水稻那樣的人,雖然不引人注目,卻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想像蒲公英那樣,勇敢地去探索世界。”“我愿成為一株仙人掌,在貧瘠的沙地里開出傲人的花。”圍繞“我想成為哪種植物”,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以文會友,共品閱讀之樂
“讀書活動就是讓愛讀書的老師帶著愛讀書的孩子一起讀書。”雅禮麓谷中學校長虢志宇和大家談起了他的“初心”。他希望雅禮麓谷中學的師生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而學校,將會用更為豐富的形式和載體,讓熱愛閱讀的書友們一起分享閱讀所得,真正用閱讀滋養心靈。
《十幾歲》雜志副主編余婭介紹,這是《十幾歲》雜志第二次走進長沙高新區雅禮麓谷中學。去年夏天,雜志社的編輯來到學校,和師生們一起見證了“麓鳴”文學社的成立。此次,《十幾歲》雜志特意邀請作家一起進校園,讓同學們與編輯、作家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雜志、書籍背后的故事,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寫作熱情。
“接下來,學校將繼續開展一系列文學社團活動,如舉辦讀書分享交流活動、推出校園文學社刊等,使校園成為學生與文學相遇的天地、涵養‘書卷氣’的場所。”雅禮麓谷中學校長虢志宇說。
通訊員彭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