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懷胎十月,一朝分娩。
對于孕媽來說,經歷了整整十個月的煎熬并不代表著大功告成。寶寶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寶媽的“嘔心瀝血”。
(資料圖)
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在寶媽漫長的育兒過程中,不光要操心寶寶的發育情況,還要時刻注意老一輩人的落后育兒觀,避免對寶寶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
老人常說的幾種“育兒經”,家長最好別放在心上,能多走不少彎路
不可否認,出于種種原因,寶媽帶孩子,通常都需要老人的幫助。
可是,無論婆婆還是媽媽,在養娃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有些誤區,同一事物,在寶媽眼中極為不科學,老人家卻信誓旦旦地告訴你,這都是寶貴的經驗。
隨著時代的變化,科學的進步和育兒觀點的更新,寶媽完全可以自動屏蔽一些老人家的育兒經:
● 新生兒綁腿
在很多地方,都有給新生兒綁腿的做法。在老一輩的傳統認知中,綁腿可以避免不良腿型,幫助孩子擁有一雙又長又直的腿。
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綁腿不光阻礙了寶寶腿部血液循環,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寶寶還會因為肢體活動受到人為限制,出現情緒煩躁、頻頻哭鬧等表現。
正確做法:給寶寶穿上寬松舒適的衣服,純棉質地的A類服裝是首選。讓寶寶四肢活動不受任何限制,盡情成長。
● 捏鼻子提高顏值
擁有山根高挺的鼻子,會使五官增色不少。
于是,許多老人會在寶寶很小,甚至沒出月子的時候,就開始給寶寶捏鼻子。老人家深信:這樣的做法,會讓寶寶的五官更加深邃立體,顏值更加出色。
這里很負責地告訴大家:目前,尚未有確切的科學依據,證明捏鼻子可以使鼻梁變挺。
正確做法:對于寶寶的顏值,家長要放松心態,五官多與遺傳有關,順其自然就好。
● 6個月的母乳以后沒有營養
許多人對母乳,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
一部分老人總是說,母乳太稀,寶寶吃不飽;還有一部分老人堅持認定,6個月以后的母乳,完全沒有任何營養。
這些看法,太委屈母乳了,它不光是最安全的“天然食品”,還會根據寶寶的生長情況,調節營養成分,是寶寶最好的食物來源。
正確做法:母乳至少要吃到寶寶半歲哦,如果條件許可,母乳喂養到一周歲甚至兩周歲都可以。
當然,在寶寶4~6個月的時候,要根據自身的發育情況,適量添加輔食。
● 小寶寶只能喝稀粥
這樣的育兒經在老人心中根深蒂固:
周歲內的寶寶,消化功能弱,除了奶,只能喝稀粥。
事實上這樣的觀點,有些片面。不讓寶寶嘗試任何硬的食物,反而會影響其消化功能的正常發育。長期進食流食,寶寶缺乏咀嚼和吞咽的練習,還有可能導致寶寶口腔和面部發育異常。
給孩子添加輔食,要把握數量從少到多,質地由稀逐漸轉為濃稠,顆粒由細小過渡到粗大的原則。
除去米粉,水果、蔬菜、蛋黃、肉泥、魚泥等食物,可以讓寶寶營養更均衡,并且鍛煉了寶寶的咀嚼和消化能力。
● 鼓勵孩子大口吃
一些長輩在喂養孩子時,都特別喜歡鼓勵孩子大口吃、快點兒吃。認為只有吃得多,身體才壯實。
其實長期狼吞虎咽般進食,會促使寶寶養成不好的飲食習慣。進食過快,會使孩子吃得更多,不光對消化吸收有一定不良影響,甚至為日后的肥胖埋下伏筆。
正確做法:讓孩子從小養成細嚼慢咽的健康飲食習慣,就餐時要專注,既不能亂跑亂跳,更不能玩玩具或是看電視。
育兒寄語
長輩心中,雖然存在種種育兒誤區,但他們卻有不輸于父母對孩子的愛,這點毋庸置疑。
對于幫忙帶娃的長輩,我們不光要心存感激,還要做到,在遇到問題時,與老人及時溝通。
歸根結底,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無論老人也好,年輕人也罷,掌握更新、更正確的育兒觀點,才能助力寶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