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加入WTO,已經走入第23個年頭。中國企業、中國制造的國際化早已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普遍現實。
但另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也擺在了中國企業的眼前:隨著全球經濟綠色低碳趨勢的逐步明朗,中國企業傳統的制造優勢正慢慢減弱。如不及時摒棄過去那種高污染、高耗能、粗放的發展方式,轉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方式上來,培育市場新優勢,中國企業在未來國際市場格局中很可能處于被動位置,這也意味著對市場話語權的放棄。
【資料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包括中國、英國、瑞典、丹麥、新西蘭、匈牙利、西班牙、智利、日本、韓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及地區已設定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標。
全球脫碳,如火如荼。
從歐盟力推“綠色新政”到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從日本確立“綠色增長計劃”到韓國公布碳中和促進戰略,全球主要經濟體競相立下“零碳承諾”。“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承諾,意味著中國也正積極投身這場全球脫碳競跑。
隨之而來的,就是國外以碳中和為由筑起日漸趨高的“綠色壁壘”和“綠色門檻”。
事實上,“綠色壁壘”一直都是中國企業眾多國際化道路上揮之不去的隱隱陣痛。
在加入WTO之初,我國對歐洲的服裝出口就面臨著服裝和紡織品受到歐洲消費者組織的抵制的局面,主要原因是相當一部分服裝殘留污染或加工環節存在污染,不符合環保要求。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gchrJ08w1e79zTD32bjb4wKXEWDibeQl52R7fsuSooBS5t9sPtzZiXqNHeclynZP_-LPsVFZLqi&uniplatform=NZKPT
資訊來自《中國出口商》周刊
2003年2月13日,歐盟第L37期《官方公報》公布了歐洲議會和歐盟部長理事會共同批準的《關于報廢電子電器設備指令》(WEEE)和《關于在電子電器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于2004年起實施。
因涉及面廣,其一度被稱為“牽動全球制造業神經的指令”。其中,RoHS指令規定,歐盟的制造商、進口商或代理等,必須對其投入市場的8類電子電氣提供鉛、汞、鎘、六價鉻、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聯苯6種有害物質含量不超過限額的聲明。聲明的內容必須有相應的證據支持,即證明產品符合要求的檢測報告;WEEE指令則對家用電器在內的電子電氣設備及產品提出了嚴格的環保要求,包括了增加報廢電子電氣設備的回收和再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保護自然環境的要求。
而歐洲一直是中國家電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之一。在指令公布的前一年即2002年,中國對歐洲出口的電子電器產品出口額已經達到20.5億美元,指令實施所產生的產品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環保回收處理、以及檢測范圍的覆蓋面等都對家電出口企業了產生重要影響。
2007年8月,歐盟再次加碼,實施的《用能產品生態設計框架指令》(Eup),要求進入歐盟的電氣產品必須從設計階段即開始綜合考量環境影響,提高產品環保性能,對如消耗原材料與自然資源,產生廢品,釋放有害物質,對氣候變化帶來負面影響等進行全方位把控。此外最重要的是——EuP針對的產品80%來自中國。
這讓中國企業開始清醒的意識到——可持續理念必須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才能應對綠色壁壘,并且牽一發而動全身。
我輸歐電子電氣產品將遭遇新的技術壁壘——中國商務部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0302/20030200069447.shtml
歐盟新“綠色壁壘”:機遇還是挑戰?——人民日報
http://news.cctv.com/financial/20070727/101593.shtml
綠色堡壘的觸手,無處不在。
針對汽車產業這個“碳排放大戶”的鎖鏈一環接一環:2019年出臺的(EU)2019/631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二氧化碳排放標準規定,自2020年起,歐盟范圍內新登記乘用車碳排放標準為95克/公里;2025年和2030年乘用車的減排目標分別為15%和37.5%(基于2021年)。并規定自2021年起,新注冊車型須安裝車載油耗監測設備以實時監測車輛碳排放和燃油消耗量,且與車企提供的認證數據進行核實。
2021年,歐洲議會通過決議:如果與歐盟有貿易往來的國家不能遵守歐盟的碳排放相關規定,歐盟將對這些國家的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針對的,就是汽車全產業鏈。此外,歐盟已經發布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汽車碳排放核算方法學,并計劃將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法規從單純的使用階段過渡到全生命周期。
這也直接迫使戴姆勒、大眾、寶馬、沃爾沃、通用、福特、豐田、日產、博世等整車及零部件企業提出各自的碳中和目標。
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的新能源汽車,也被槍口瞄準。
2022年3月,《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草案)》獲歐洲議會等投票通過,并于年底達成臨時政治協議:根據歐盟《新電池法》,從2024年起,所有新購買的電動汽車(EV)電池、輕型交通工具(LMT)電池和大型工業電池,單個電池超過2度電時,必須擁有電池護照才能進入歐洲市場。而電池護照的核心其實圍繞兩條線,一條是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一條是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
目前,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經濟,面對雙碳的綠色趨勢,我們唯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綠色增長。同樣,中國企業更應當審時度勢,努力成為在綠色經濟大潮中乘風破浪的合格舵手。
綠色壁壘的破題題眼,在于“產品碳足跡”,其是指某一產品正在其生命周期歷程中所招致的間接和曲接的CO2及其余溫室氣體排放總質。但對于每個企業來講,產品碳足跡”帶來的碳管理是一個艱難的轉型過程。因為企業多年來形成的現有架構、生產工藝、生產設備、能源結構、生產方式,本身就是自己競爭優勢的一部分。同時,又涉及到產品設計、原材料、供應鏈的轉型,面臨的困難遠遠超乎想象:
真正踏入“產品碳足跡”之后,還會發現諸如標準繁多,計算標準不統一;碳計算因子查找困難;數據源眾多,難以收集等眾多問題。
總的來說,相較于單一的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跡是以生命周期評估辦法評價鉆研對象正在其生命周期中間接或曲接孕育發作的溫室氣體排放,應付同一對象而言,碳足跡的核算難度和領域要大于碳排放,其核算結因包含了碳排放的信息。
乘風破浪舵手,必須般配一個好錨。——數字化降碳平臺
立足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臺,由美的樓宇科技搭建的iBUILDING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致力于幫助企業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數據實時采集、查詢、一體化認證。該平臺擁有產品碳足跡建模、產品碳足跡分析、供應鏈管理、碳足跡報告管理、碳足跡認證管理等功能模塊。并完全支持PAS2050、ISO14067、GHG Protocol等標準。
iBUILDING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最亮眼的部分,是通過數字智能建模把“碳足跡”記在“數據大腦”里,即可自動化生成數字模型;同時用戶可以實時查詢與獲取最新的數據信息,幫助企業完整追溯了產品側CO2的產生與流向,再通過AI算法進行全景分析,為用戶生成碳排全景展示與減碳路徑規劃。
在數據采集的方式上,iBUILDING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也展示了強大的兼容性,用戶可以通過系統對接、文件導入、手工錄入等多種實現全面、靈活的數據錄入,再基于iBUILDING數字化平臺的設備及系統接入能力,支持全生命周期相關系統的高效、便捷接入,實現多源異構核算數據的實時采集與統一入庫。
此外,為了解決用戶碳計算因子查找困難的問題,我們在iBUILDING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中加入了因子智能匹配功能,基于二級因子庫設計及多維推薦策略,實現產品模型的碳排因子自動匹配與智能化推薦,降低識別匹配人力投入90%以上。
最重要的是,美的樓宇科技已經與SGS、TUV南德等認證機構形成戰略合作,系統支持生成面向不同認證機構要求的核查報告;當上述工作全部完成,用戶可隨時在系統上一鍵式獲取一體化認證報告。
最后,用綠色制造、低碳工具來武裝自己,也是一場短期投入與長期效益的博弈。
對很多企業來講,衡量實現”碳中和”的投入和產出,核算的經濟效益,是個更加現實的問題。全面實現”碳中和”的再次投資是非常巨大,短期內生產系統的改造、能源結構的改造、碳抵消的投入成本都非常驚人。所以必然是投入大于產出。但長期來講,生產系統的改造、生產效益的提升、能源結構的調整一定會大大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所以最終著眼點是企業如何平衡短期投入和長期投入的效益的問題。企業要算長期帳、系統帳,而不是僅著眼于短期的經濟效益。
iBUILDING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有能力,也有底氣幫企業算好這本賬,讓“碳賬本”透明可見。
本文來源:財經報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