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如果你和朋友昨天發生了一些矛盾,今天剛好又有事情找他商量,你打電話過去,結果對方并沒有接聽。→這個時候你會怎么想?→你很有可能認為【對方還在生你的氣,故意不搭理你】也許你會更加生氣,心里暗暗罵對方【是個小氣鬼,一個記仇的人】。→然后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交往】,于是就決定【不再搭理他了】,無論自己【有多么想和他說話或往來】。→你不再聯系他,他也沒有再去聯系你,兩個人的朋友關系就這樣無果而終了。→你打電話過去對方沒有接,可能并不是故意不接聽,而是存在【別的可能的情形】,比如【手機靜音】或【手機不在身邊】或【當時在開會】或【與人談話】不方便接聽,甚至有可能是【對方心情不好,不想和人說話】。→在【人際交往】或【其他情況中】,就像上述情形一樣,如果我們作出【錯誤的解讀】,產生【歪曲的自動思維】,就會做出【不當的行為反應】,出現【我們不期望的結果】。→為了避免鉆牛角尖,先入為主地認定【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我們需要【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就是從【多個角度】看待或認識【客觀事物】,得到【不同看法】或【觀點】的過程。→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面對【某個客觀情形】,當事人【不知曉具體原因】【信息缺乏或不足】,作出【消極解讀】時,引導當事人【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各種可能的原因】,看到存在的【其他可能性】,【避免消極解讀】,這個方法被稱為【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會談】的五個步驟:1,確定【客觀事實】或【現象】;2,尋找更多的【可能的原因解釋】;3,為每個解釋都尋找【支持證據】;4,【評估】各種可能性【發生的概率】;5,采取【行動】來驗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