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圍繞閩南歌謠、南音等傳統文化交流進行探討。
(相關資料圖)
7月8日至9日,為增進兩岸青年學子交流、拓寬臺灣研究學術視野,第九屆兩岸學子論壇在廈門召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臺灣大學、金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40余所高校的300余位青年學子和臺灣研究學者與會。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表示,交流是增進了解的良方,合作是實現發展的關鍵,兩岸學子論壇作為兼具學術深度與人文溫度的廣闊平臺,為兩岸青年交流注入了無限的活力與希望。
在這場交流會中,專家學者為傾聽群體,兩岸學子為發言主角,參與熱情高漲。他們圍繞“提振與匯聚”主題,就經濟、歷史、文學等學科領域展開深入的學術探討。臺灣學生徐宇沛說:“我是第一次來廈門,在這里可以跟兩岸學子、老師交流,包括學術、文化、生活等方面,我覺得很有意義。”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表示,海峽兩岸的每一次交流都是匯聚力量的過程,只要海峽兩岸民間持續積極交流,兩岸就沒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我們要提振精神、提振信心,堅持推進兩岸關系發展;匯聚知識、匯聚智慧,站在更大的格局上把握規律趨勢。”
現場還授牌成立由港澳臺學生創辦的學生社團——廈門大學中華文化促進學社,以“愛國團結、相互溝通、增進共識”為基本原則,旨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推進青年文化交流。
本屆兩岸學子論壇由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海峽交流文化中心主辦,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承辦。自2014年首辦以來,兩岸學子論壇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品牌欄目由“夫子開講”拓展到七個分論壇研討會及“知名臺青企業家圓桌論壇”,參與高校從10余所增至60余所,影響日增。
相關新聞
學者帶來明刊戲本 為南音研究添史料
在兩岸學子論壇開展期間,舉辦了“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活動第五場,近百位兩岸專家學者、兩岸學子出席本場活動。臺灣成功大學名譽教授王三慶與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圍繞“維系海內外的共同心聲:從閩南歌謠到歌仔、南音和戲劇”的主題,以實物展示,從當代研究新發現談起,介紹南音在兩岸的創造性新發展,分享各自對歌仔及歌仔戲的見解,回顧與展望兩岸民間藝術的交流歷史、現狀及趨勢,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等議題。
王三慶對明刊戲本有新發現。他說,明代《新選合併明朝三春演義大全》一書在福建出版不久后可能即被商人或傳教士攜去歐洲,此書中的會館錦曲等為南音戲劇歷史提供新的材料。對于這些閩南傳統文化的了解、保護、傳承,將喚起兩岸民眾共同的歷史記憶。“我把這本書的內容復印了一份,經過整理研究后,和大家分享這個消息,原來我們閩臺地區還有這么重要的抄本。但現在年輕人對古時候的南音不了解,希望這些歷史資料能讓他們更了解先祖留下來的文化寶藏”。
陳耕則從今年的春晚南音《百鳥歸巢》節目談起,講述這幾年大陸南音的新創造、新發展,他認為當下兩岸民眾在傳承傳統的同時,也要進行創新性探索,閩南文化大有文章可做。“我覺得要寫好這篇閩南文化的文章,就要從方言民間文學、民間藝術著筆。用我們的鄉音——閩南話,特別不能忘記陪伴我們長大的民間口傳藝術,這些民間藝術融入我們血液中,會使兩岸民眾感覺更加親切、親近,進而推動兩岸心靈契合。”陳耕說道。 (記者 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