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必須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然而,面對大批項目上馬建設,經濟欠發達地區該如何有效籌集啟動資金?建筑工程類企業又該如何深耕區域市場?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通過與中鐵二十一局集團開展深度合作,積極探索合作共贏的市場機制。
(資料圖)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曾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基礎設施薄弱。通過高效率、大規模的項目建設改頭換面,是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最直接的路徑,也是利長遠的大事。“十四五”以來,臨夏州共實施強基礎、調結構、增動能、利長遠、惠民生的重點項目1248個,完成投資82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3年領跑甘肅省。
在這一過程中,當地與中鐵二十一局集團開展深度合作,雙方在沒有對口幫扶關系的情況下,探索出了地企各取所需、合作共贏的市場機制。近4年來,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在臨夏中標162個項目,合同額超過300億元。
地方建起了精品工程,企業蹚出了發展新路。“幾年來,企地合作由點到面、拓面成體,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關系。”臨夏回族自治州黨委書記郭鶴立表示,雙方將進一步在產業培育、城鎮建設、園區開發等方面尋找契合點,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試點項目一炮打響
說起與臨夏合作的由來,中鐵二十一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莊紀棟先講了一件小事:前不久,他在臨夏東鄉縣達板鎮的搬遷群眾安置區內,看到一群孩子在幼兒園快樂玩耍。“對于這些在閉塞大山里長大的孩子們來說,我們參與建設這件事雖然簡單,但可能改變了他們的一生。”莊紀棟感慨道。
2019年,郭鶴立與莊紀棟在一次會議上相遇。兩人聊起脫貧攻堅,都認可一個觀點:要真正脫貧,必須破解“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性難題,徹底改變群眾生產生活環境。這次偶遇,成為雙方隨后幾年開展深度合作的起點。莊紀棟說,“作為央企,我們有責任去做這個事,也有實力做好這個事”。
2019年3月,臨夏提出“跳出脫貧謀脫貧、結合振興抓脫貧、以高速發展促脫貧”的思路,在東鄉縣實施沿河沿川沿庫沿路4個經濟帶建設,通過易地搬遷、產業園區建設等工程,讓老百姓下山,一攬子解決上學、就醫、就業、行路難等突出問題。當年7月,東鄉縣沿洮河經濟帶在達板鎮開工建設。
與以往不同,這次中鐵二十一局集團以EPC總承包模式中標沿洮河經濟帶建設項目,對工程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等實行全過程承包,這也是他們的首個EPC總承包項目。為讓“首個”成為精品,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從旗下8個子公司、分公司抽調精兵強將與建設資源,縮短管理鏈條,實施一級組織機構與一級資金管理模式。
“縣里也抽調相關部門業務骨干,成立現場指揮部,加快推進工程手續辦理。”東鄉縣沿洮河經濟帶開發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馬玉智告訴記者,地方部門精準制定協調方案,精簡審批程序,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開辟問題上傳綠色通道、部門限時辦結等措施,保障項目建設。
短短兩年,這一項目建成了120余萬平方米的住宅、醫院、學校、幼兒園、康養中心,完成城鄉公路、市政道路近30公里,實現了4400戶2.2萬名山區群眾進城就業、1640名學生就近入學的目標。
“三天半蓋一層樓,這就是達板速度!”在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沿洮河經濟帶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張自旺看來,如此快速,得益于舉全集團之力保障達板項目群建設,將自身資源、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項目開工后近一年時間里,集團總經理每個月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到現場辦公,協調解決資金、人員等問題”。
同時,項目群管理、EPC總承包等模式也有效保障了建設效率。幾年來,達板項目群的已建、在建項目達26個,中鐵二十一局集團配備相關管理人員達300余人,高峰時進場勞務人員近萬人,組織機械設備近500臺。“作為我們第一個大體量綜合性工程總承包項目,前期資金和人員壓力比較大。再加上脫貧攻堅目標不等人,項目交付時間緊迫。”莊紀棟說,通過采用項目群管理,有效解決了規模增長后管理力量和技術團隊緊缺的狀態,大大緩解了項目管理人員嚴重緊缺的局面。
東鄉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向維騏認為,EPC總承包模式最大的好處在于央企作為總承包方,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基礎上大幅減少了協調環節,提升了建設效率。“這種模式下,我們只跟一家企業打交道,項目中的不同環節可以由企業內部協調。如果分散承包,每個項目的所有環節都要與不同施工企業重復對接,工作量會倍增,工期也無法保障。”向維騏說。
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
達板項目群的成功建設,為地企合作拓寬走深奠了基、打了樣。如今在臨夏,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承建的100多個項目遍布全州8個縣市。“達板就像一個‘裂變點’,工程建設形成的良好口碑與建設、管理經驗,短短幾年迅速輻射到臨夏各地。”中鐵二十一局臨夏工程公司總經理黨振峰就是從達板項目群走出來的,作為進入臨夏市場的“拓荒者”之一,他現在負責的片區有大大小小60多個項目。
2021年,為進一步助力地方發展,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成立了臨夏工程公司。“以前中標后都是組建項目部,工程干完就撤走。現在成立分公司,表明了我們扎根臨夏的決心和信心。”黨振峰介紹,目前,集團在臨夏各縣市陸續成立經營實體,既便于企業深耕區域市場,也可以把稅收和產值留在當地,為脫貧地區經濟發展作貢獻。
“出了大力”,這是臨夏不少干部對中鐵二十一局集團的評價。走進位于臨夏市的河州牡丹文化公園,只見市民們悠閑自在地漫步于鮮花綠草間。回憶起一年多前的建設階段,臨夏市住建局干部安國平可沒這么輕松。“因為工期緊,去年三四月份項目建設者天天加班。”安國平說,在人工湖底鋪鵝卵石的那幾天,為了趕工期,黨振峰帶著全體管理人員加入一線,連項目部的廚師、司機都參與進來了。
除達板沿洮河經濟帶,中鐵二十一局集團還承建了廣河縣占地366.3畝的加工制造包裝產業園建設項目,成為該縣標準化、智能化加工車間的新典范;實施了和政縣10個鄉村建設示范村創建項目,其中改造完成的咀頭村等5個村莊成為甘肅省助推鄉村振興的示范工程;承建永靖縣環湖公路、臨夏縣河西至蓮花環庫公路和安臨、臨康廣、蘭永臨高速公路等重大道路交通工程,使臨夏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后發優勢得到充分釋放。
“這些項目投資大、質量要求高,一般的小建筑公司拿不下來。”臨夏回族自治州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張文林曾在街道辦事處工作,那時就與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打過交道,“與央企合作,質量和工期有保障。同時,大企業的管理模式也為地方注入了一些新理念。雙方合作從一個點走向一片,說明這種合作模式是可持續的。”
中鐵二十一局廣河分公司負責人張穩牛也是達板項目群的“拓荒者”之一。2019年4月,他來到東鄉縣對接沿洮河經濟帶建設的前期工作。去年廣河項目群組建后,他帶著積累的經驗來到新崗位。幾年來,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已有40多名管理和技術人員從達板項目群走向了臨夏各縣市的新項目,其中多人像黨振峰、張穩牛一樣成長為項目群負責人。
“我們在廣河縣有12個在建項目,都是復制達板模式和標準。”張穩牛說,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這種地企深度合作模式具有推廣價值,“地方財力有限,僅靠自身力量很難完成大規模建設,但優勢是享受較多政策,且項目潛力空間很大。我們的優勢是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實力強,通過EPC總承包等模式,可以幫助地方把事做起來。從長遠來看,企業也得到了發展。”
雙向互補前景良好
市場機制下的地企深度合作,給臨夏帶來了什么?
——城鄉新面貌。“沿洮河經濟帶項目的成功實施,開創了企地合作新局面,打開了優勢互補新思路,打造了企地長期共建高質量發展新模式。”臨夏回族自治州國資局局長李偉說。
達板項目實施后,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又承建了臨夏南陽渠提質增效及水系連通工程,徹底解決了沿線3個縣近30個鄉鎮30萬人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承建的沿洮河生態治理、東鄉縣域市政管道綜合改造、國家儲備林等項目,使東鄉縣的經濟、社會、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產業新空間。臨夏縣蓮花鎮三面毗鄰劉家峽水庫,是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但受交通條件所限,旅游業一直不溫不火。2022年10月,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承建的環庫路通車后,盤活了蓮花鎮的資源。今年“五一”假期,自駕到蓮花鎮游玩的車有3萬多輛,游船公司的18艘船5天收入達40萬元,周邊農家樂收入也達40多萬元。“要不是這條路,這個地方就真成死胡同了。”蓮花鎮黨委書記馬學軍說,“下一步,我們規劃發展采摘園等休閑游項目,借助這條路,把整個蓮花鎮的經濟帶動起來。”
幾年來,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在臨夏直接采購地方企業加工制造的門窗、電梯、混凝土制品等產品超過3億元,各項目群從業人員日均直接消費屬地農副產品10萬元以上,年拉動各種消費7000萬元以上。
——幸福新生活。“以前在山里住,干啥都不方便,買點生活用品要跑到15公里外的集市。”馬么麥得今年53歲,以前住在東鄉縣車家灣鄉車家灣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前些年小孩上學時,每天要走1個多小時山路。2021年,隨著沿洮河經濟帶的建設,馬么麥得一家搬到了達板鎮圓夢家苑社區,住進了120平方米的樓房。“搬來后,我在附近的產業園打工,兒子們貸了款去江蘇開飯館。”說起如今的生活,馬么麥得一臉欣喜,“最重要的是孫子們上學很方便,幼兒園、小學都在家門口。”
——就業新機會。30歲的周蘇德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家住達板鎮拱北灘村,因為照顧家庭只能在家種地。沿洮河經濟帶的建設需要大量勞務工,周蘇德和丈夫也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去年我考了特種設備操作證,在工地上當塔吊信號工,每個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周蘇德說,從家到工地只有10分鐘,不影響照顧孩子,丈夫也在附近的工程項目上開裝載機。
在建項目多、用工需求大,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吸納周邊群眾就近就業。特別關注返鄉農民工、零就業家庭等重點群體,加強與當地勞務部門的對接聯系,僅達板項目群就吸納當地勞務人員3395人,帶動增收9389萬元。同時,他們把幫助群眾掌握一技之長作為實現穩定增收的關鍵,對于招聘錄用的臨夏籍務工人員,開展全方位的能力素質提升培訓,幾年來為當地勞務工開展各類技能培訓92次、培訓6.95余萬人。
地企深度合作,中鐵二十一局集團獲得了什么?
“從與臨夏的合作模式中,我們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在莊紀棟看來,這種模式就是在地企高度互信的基礎上,雙方圍繞對方的需求和優勢,找到契合點,扛起央企責任的同時,深度耕耘一個區域市場。
幾年來,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在臨夏形成了“以點帶線、以線成面”的態勢,各項目先后接待考察觀摩508余場、1.37萬人次,企業的品牌影響力、項目群規模化管理、企地合作、隊伍建設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我們在臨夏逐漸形成了集約化、滾動式的良性循環發展。”莊紀棟說,合作初期,企業承受了較大的資金、管理等方面壓力。隨著規模做大,項目的建設效率、資金使用效率在提升,這對企業就意味著效益,而且抗風險能力也不斷增強。比如,以前單獨做一個項目,如果是先期投入10億元的規模,就要承擔很大風險;現在有100多個項目,50億元的投入風險也是可控的。
目前,中鐵二十一局集團與陜西寶雞市、漢中市和山東臨沂市也在陸續開展深度合作。說起地企深度合作的前景,莊紀棟說:“雙方共贏,漸入佳境!”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