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要厘清我們應該對李凱爾期望什么,不妨先看看中國男籃最缺的是什么。
內線:中國男籃的五號位水準在世界二流門邊,周琦+王哲林+胡金秋的內線組合是男籃有資格在FIBA世界和人掰手腕的基礎。最缺綜合素質過關,有穩定投射能力的空間型四號位。鋒線:中國男籃長期鋒無力,在丁彥雨航和阿不都沙拉木因傷淡出后更是捉襟見肘,亞洲賽場都不一定繃得住,長期需要靠三后衛解決問題。最缺的是能處理球,銜接內外線的鋒線。張鎮麟最近熱身賽表現出色,可以期待一下
后衛線:中國男籃的后衛挨罵永遠最多,但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表現比鋒線好一點(但不多),甚至會偶爾出一些類似吳前打加拿大、胡明軒打落選賽這樣的亮點。
我們不缺合格的控球者和搬運工,但在世界級的比賽中鮮有人能兼顧防守、組織和個人進攻,加上鋒線提供的支持不夠,導致球權消化能力不足,高端局只能顧此失彼。所以在后衛線,我們最缺能吞噬大量球權接鍋拆炸彈的萬能鑰匙得分手。理論上來說,歸化球員是提升球隊實力的一個手段,因此大多數國家追求立竿見影的解決問題。所以搞一個砍分型的美式持球大核往往是歸化最速成的辦法——這也是很多歐洲球隊的選擇:無論是07年俄羅斯的JR-霍爾登,2011年馬其頓的博-麥卡勒布,都是最典型的案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認為中國男籃對于歸化補充戰力的需求,或許應該是后衛>鋒線>內線。
我們不難理解很多人對李凱爾的擔憂——首先他不是兜底的砍分小后衛,在NBA,李凱爾的定位更像一個萬金油型的超級角色球員,如果我們期待一把FIBA比賽里的萬能鑰匙,李凱爾或許并不如隔壁菲律賓的克拉克森來的更合適。對于中國男籃來說,尋找終極雇傭兵從來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市面上能砍分的后衛多了去了,CBA外援一抓一大把。可真拉到FIBA賽場上,沒有好的輔助做支持,你又如何能保證自己的“小外援”一定能在火力對轟時勝過對方的“小外援”?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凱爾的加入,除了籃協和他本人最注重的華人血統以及文化認同之外,其籃球風格也是籃協對國家隊對癥下藥的一種體現。我們的籃球體系的確存在缺陷,但并不是無可救藥,我們的球員有自己的能力,盲目引進超越體系的作弊器,把所有其他人都看做圍繞他的工蜂,這對于男籃的發展并不是什么好事。而這也正是李凱爾在國家隊層面的特點:李凱爾在NBA的核心競爭力是自己作為高鋒線的組織控球能力,這一點甚至都無需拿出數據予以證明,反正翻遍男籃歷史,在這個領域你也不可能找到一個比他強的——最接近他的,可能要追溯到十幾年前還能打NBA的孫悅。當然如果比拼NBA數據的話,孫悅和李凱爾差不止一個級別
所以從國家隊的定位來看,目前的李凱爾,其實就是中國男籃鋒線上的最優解。
是的,我們不必指望一塊補丁堵上全部的漏洞,但物盡其用才是最有效率的補強,讓李凱爾用自己最習慣的節奏打球,就是男籃需要的。在中國男籃,我們不必期望李凱爾扮演一個他不熟悉也不舒服的角色,更多時候他應該成為男籃戰術體系的支點——要知道籃球不只有陣地戰一對一或者一對多一種得分方式,豐富戰術打法,把隊友變得更好,也是一個王牌球員對球隊幫助的體現。更何況,我們的目標又不是要一口氣吃個胖子,馬上拳打美利堅腳踢法蘭西(如今因為塞爾維亞大量球員缺席,網上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指望擊敗對手……),現在我們最現實的目標是能穩定擊敗來自非洲和美洲的對手(這也是男籃長期以來的目標),獲得亞洲最高排位,并拿下奧運資格。如果說在李凱爾加盟之前,這個目標還讓人底氣不足,心態是“不管了玩命拼一槍不行看第二階段排位賽”,那現在李凱爾加盟后,我們已經可以很坦然的把目標定在小組賽后直接獲得奧運出線資格了。需要注意的是,李凱爾馬上就將年滿30歲,因此除了成績以外,他最重要的作用是幫男籃度過難關,然后刺激年輕人的成長(尤其是男籃未來年輕的鋒線群,比如張鎮麟、曾凡博、崔永熙們——他們是中國男籃的未來),幫助中國籃球的發展進入正循環——這才是我們最想要看到的。在槍林彈雨的FIBA世界,李凱爾不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作弊器,他的存在,是幫中國男籃把手里的手槍匕首換成了微沖,再套上防彈衣頭盔加一麻袋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