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男孩家長們往往操心一件事——朋友家的孩子去“割包皮”了,我要不要帶娃去?不割會不會影響器官發育?多大年齡進行手術最合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周,記者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泌尿外科了解到,暑假一直是兒童泌尿外科醫生最忙的時候。“目前看,我們泌尿外科的暑期門診量比前三個月的均值增加了30%以上,受限于床位數等客觀因素,手術量增加約15%。”泌尿外科主任耿紅全主任醫師說。他坦言,包皮手術并不是所有男孩都要做,也不是越早做越好。
圖說:耿紅全主任在門診 院方供圖(下同)
大多數孩子不必“割包皮”
上午8時多,十幾個男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開始做術前準備。在手術前一天,孩子們已經完成了相關檢查,包括胸片、心電圖、抽血等。一位家長說,孩子預約的是全麻手術,目前已經辦理入院手續,正在等待手術。
目前,小兒包皮手術主要有手工縫合、環切器法這兩種,手工縫合是傳統的手術方式,而環切器則因微創、術后水腫輕等優點,成為兒童手術的主流方式。
“順利的話,十來分鐘可以完成手術,患兒清醒后如果沒有不適,即可辦理出院。”耿紅全主任告訴記者,由于包皮環切術后一般需要10-20天左右的時間休養,術后一周左右需門診復查傷口恢復情況,對于患者而言,暑期時間比較充裕,有利于恢復,所以每年這個時候都人滿為患。
其實,無論任何季節做手術,都不會影響手術效果和傷口愈合。夏天冬天各有優缺點。夏季穿較寬松的衣物,減輕對傷口的壓迫;缺點是天氣熱,出汗多,更應遵醫囑用藥促進局部的恢復,避免傷口感染的出現。冬天傷口感染幾率低,缺點是對衣物要求較高,需減輕對于傷口的壓迫造成的疼痛。
要不要“割包皮”,是每個男孩家長都會糾結的事情。耿紅全說,在門診,“包皮要不要割”“小雞雞發育得怎么樣”是咨詢頻次最高的問題。“在我們復旦兒科泌尿外科包皮專病門診中,只有大約15%的小朋友存在包皮病理狀況。也就是說,大多數來門診檢查的小朋友都不需要做包皮環切手術。”
男孩這些情況很常見
“準確認識包皮的形態,有助于提升家長們的認知。”耿紅全介紹,需要做包皮環切的常見原因包括包莖、反復包皮炎、包皮瘢痕、前端包皮腫塊等,最常見的是包莖。
“自然狀態下可見的包皮稱為包皮外板,翻開才能看到的包皮部分叫包皮內板,包皮外板的角化程度明顯強過內板,所以小朋友的內板外觀上介于外板和粘膜之間。包皮外板和內板交界處、自然狀態下位于陰莖最前端稱為包皮環口。包莖是指包皮環口狹小導致包皮無法上翻、或上翻后緊箍在冠狀溝處難以復位的病理情況。包皮環口也存在一個逐漸松開的過程,一直可以持續到青春期。”耿紅全介紹,雖然沒有公認的時間界限,往往把學齡前作為判斷是否做包皮環切手術時間點。如果4-6歲時,包皮環口仍很緊,認為存在病理性狹窄,建議進行包皮環切手術。
包皮粘連并非兒童包皮環切的手術指征。絕大多數男孩均存在包皮粘連,隨著年齡增長,包皮與陰莖頭之間會逐漸“腔化”,青春期前后粘連會自行分開。包皮粘連涉及的“腔化”過程中,會形成包皮內板和陰莖頭之間的潛在腔隙,該腔隙中可存在乳白色的“包皮垢”,是一種正常現象。
圖說:手術中
4-6歲是目前做包皮環切的實際高峰年齡段。但耿紅全坦言,兒童期陰莖頭前端有所謂富余包皮的情況很正常,如果兒童期自然狀態下陰莖頭外露的話,往往提示孩子陰莖存在先天發育異常。可以肯定的是,所謂“包皮過長”不影響陰莖發育,不需要提早到兒童期進行包皮環切。一些特殊情況醫生會建議行包皮環切。
肥胖可影響男孩性器官發育
家長在包皮環切術上的認識誤區較普遍,比如,他們認為割包皮有利于“小雞雞”長大、可以發育得更好。耿紅全說,迄今為止,沒有明確證據表明,包皮環切有利于性器官發育。專家并不建議家長抱著這樣的心態來醫院要求手術。和任何手術一樣,包皮環切術也有并發癥的可能性。是否需要做包皮環切,應該根據小朋友包皮實際情況,由醫生和家長權衡小朋友的潛在收益與風險,作出科學、理性的決策。
那么,男孩家長在孩子發育過程中應該關注哪些問題呢?耿紅全說,家長基本上都特別關心“小雞雞”的發育情況。首先,外觀大小當然是需要關注的。外觀明顯小的話,可能是陰莖本身發育問題或者合并隱匿性陰莖,前者需要到內分泌科評估性腺軸情況,明確診斷,對癥下藥,后者需要到泌尿外科就診,部分隱匿性陰莖需要手術治療。
其次,除青春期外,陰莖快速發育往往提示異常的雄激素分泌,需要醫院就診排除垂體、腎上腺、睪丸新生物。
第三,陰莖彎曲是較容易遺漏的發育異常狀態,家長應該注意一下孩子陰莖勃起時是否有陰莖彎曲,可以側面拍好照片,到泌尿外科就診。
此外,耿紅全呼吁家長更需要關注孩子的肥胖問題。肥胖與陰莖發育差之間存在公認和顯而易見的相關性。肥胖不僅僅影響其顯露,也通過激素途徑影響陰莖發育。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