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月2日晚,大型音樂舞蹈史劇《鄂頌》在有著“煤炭之鄉”美稱的山西省鄉寧縣上演。當地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原創歌舞劇從而推動地方文化走出去,以文促旅、興業。
鄉寧古稱鄂,山叫鄂山、河叫鄂河、城叫鄂邑,位于黃河東岸、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脈,是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境內煤田面積占總面積78%以上。
75歲的閻靈娣是《鄂頌》的編劇,訪文物古跡、做文化調查,研究鄂文化已有16年。她告訴記者,即使是鄉寧本地人,大多也只知道鄉寧有個古稱是鄂,而不了解鄂的歷史和文化。
《鄂頌》以鄉寧人文歷史、時代發展變革為脈絡,以“從遠古走來”“促民族融合”“展民俗風情”和“唱盛世頌歌”四個篇章,展現出鄂文化的歷史發展變遷、鄂人的勤勞樸實、鄂地的繁榮發展等內容,囊括鄉寧歷史、文化、民俗、產業等代表性元素。
鄉寧縣因煤而興,但不為煤所困。依托豐富文旅資源,近年來,該縣把文旅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培育了大美云丘一座山、紫砂文創一把壺、戎子干紅一瓶酒“三張名片”。
鄉寧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敏告訴記者,參與《鄂頌》演出的100多名演員都是本土非專業演員,其中大部分男演員都是煤企職工。接下來,當地將帶著《鄂頌》到外地演出,推動地方文化走出去,帶動文旅產業發展。同時還將完善和發展原創歌舞劇,以增強云丘山等景區的文旅體驗,吸引更多游客。
“我們以文促旅、興業的探索還不止于此。”張敏介紹,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鄉寧民歌,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山歌、號子、小調,在體現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特色的同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鄉寧民歌遍布當地各個領域。與煤炭產業有關的《煤鐵頌歌》、與文旅產業有關的《云丘頌》、與紫砂產業有關的《紫砂緣》、與紅酒產業有關的《戎子姑娘》,都是鄉寧本土原創民歌。在田間地頭、廣場、學校、煤礦……處處有民歌,民歌處處唱。
張敏表示,希望以“傳承本土文化打造文藝品牌”為目標,傳承和弘揚鄉寧傳統文化,弘揚鄉寧之美、鄉寧之變,提升鄉寧文化自信,實現以文促旅,以文興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