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水漸涼蟬唱稀,長空雁陣嶺南飛。與君攜手花間舞,夜露沾鞋又濕衣。”
新的一周,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該配合演出”的天氣不知是否會裝作“視而不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立秋其實不是“秋”
8月8日,立秋,隸屬于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相傳在宋朝,每年到立秋這一天,皇宮里會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就高聲奏:“秋來了。”梧桐葉應聲而落一二片,便是“報秋”之意。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不過,太史官口中的“秋來了”,跟我們說的秋天,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我們日常說的秋天,是氣象學意義上的秋天,有嚴苛的科學標準: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在22℃以下,且后續天氣狀況穩定,那么就把其中第一天算作入秋日。
有統計數據顯示,在立秋日,我國有超過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仍“坐擁”夏天,只有西北、東北的部分地區會在立秋節氣開啟夏秋轉換。
更重要的是,眼下我們甚至連“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都還沒“熬”過去,要等到8月10日才會迎來三伏天中的末伏。
民諺說“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立秋正當暑,也是太過真實。
對我們來說,真正體現季節轉換的,是氣象學意義上的秋天。寧波常年入秋,要等到10月初。
“立秋過后,還有(秋)老虎一頭”
關于立秋出現的時間和背后意義,民間頗多講究。
有民諺說,“六月立秋緊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說的是,如果是在農歷六月進入立秋,天氣會涼爽得早一些。
這么一算,眼下還在農歷六月里,也算是給大家一點“涼涼”的盼頭。
民間還有種說法叫“立秋過后,還有(秋)老虎一頭”,而且“秋老虎”還分“公母”,若是雙日立秋,便是“母秋”,跟“母老虎”一樣,到時會熱得兇一點。
該“配合”立秋表演的天氣又會如何呢?
從市氣象臺8月6日發布的10天天氣預報看,天氣仍主打“多云+雷陣雨”這對“CP”。除8月10日多云外,其余日子以多云到陰天為主,有分散性陣雨或雷雨。
在雨水的打壓下,最近這兩天節節攀升的氣溫也將有所回落。從預報看,未來10天,我市氣溫平穩,最高氣溫預計在32℃-34℃,暫時不太會出現高溫天。
不過,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即便高溫“暫退”,考慮到頻繁出沒的降水,空氣濕度相對較大,體感難免會有些悶濕,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注意調節。
此外,寧波市生態環境氣象中心在近日發布的8月氣候趨勢預測中提到,8月我市依舊會有高溫“閃現”,高溫日數預計在6天-9天。
臺風還要“怒刷存在感”
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的是,今年第6號臺風“卡努”還在“怒刷存在感”。
受其西側偏北下沉氣流影響,我市在8月5日到8月6日迎來晴熱天氣;而其殘余環流,還將在新的一周(8月7日-8月13日)給我國東北地區帶去影響。
時逢假期,大家若是有計劃前往東北地區游玩,需要提前做好行程規劃。
從統計數據看,立秋所在的8月,也是一年中臺風活躍的時節。中國天氣網曾盤點過1949年至2021年的臺風數據,臺風登陸我國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小暑到白露節氣,其中小暑最多,達60個,立秋以59個屈居第二。
接下來,還會有臺風影響嗎?
中國氣象局在8月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預計8月,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有4個-6個熱帶氣旋(中心風力≥8級)生成,接近常年同期(5個-6個);其中有2個-3個熱帶氣旋登陸或明顯影響我國;熱帶氣旋盛行路徑以西北行為主,同時也有北上、西行和近海轉向路徑,主要影響我國華東和華南沿海地區。
中央氣象臺在8月6日發布的中期預報中提到,未來10天,在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上可能有1個左右臺風生成,但對我國近海無影響。
南方的立秋是否需要“貼秋膘”?
老寧波有“立秋吃瓜”的傳統。
夏去秋來,人們要在立秋這一天,把一個夏天積攢起來的熱氣、濕氣都“吃掉”。因此,這一天也被老輩人稱為“秋穢拔”。“秋穢”指的就是夏天的穢氣、高溫。
而且過了立秋,“稱霸”水果界一整個夏天的西瓜,無論是產量,還是口感,都開始“走下坡路”。對于過去遵循天時生活的農民來說,非時令食物就不能再吃了。
立秋吃瓜,也就多了幾分告別的意思。
除了吃瓜,相傳在鎮海、奉化等地,人們還有立秋給孩子吃綠豆粥、服酒曲,這也被叫做“祓秋”,寓意孩子吃了后能長得快、長得壯。
江浙一帶,還有立秋時飲用“新水”的習慣,所謂“新水”就是剛從井中新打的水,據說這樣既可免生痱子,又可止痢疾。
相關,民間還有立秋“貼秋膘”的舊俗。
這主要是因為三伏天人們胃口差,容易瘦。因此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和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的話就叫“苦夏”。
瘦了自然是要補一補,因此到了立秋就要吃些味道厚重的食物,比如肉。
不過,這種習俗在北方要更為盛行些。畢竟,眼下的南方地區依舊是“上蒸下煮”的狀態,放一大盆油膩膩的肉在你面前,也是難以下咽的。
寧波晚報記者石承承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