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納米傳感器生產大突破!無需高溫,一滴乙醇就能“激活”……據報道,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工程師們開創了一種生產納米傳感器的新方法,這種方法顯著降低了碳濃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和多功能性,大大改善了這個關鍵工藝。據悉,該研究小組找到了一種方法,只需一滴乙醇就能處理每個傳感器,而不是需要將材料加熱到高溫的傳統工藝。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發表在了《先進功能材料》雜志上。該研究論文通訊作者、麥考瑞大學工程學院納米技術實驗室主任Noushin Nasiri副教授說,納米傳感器通常由沉積在傳感器小表面上的數十億納米粒子組成,但這些傳感器在首次制造時大多不起作用,需要再加工。“納米傳感器通常是由數十億個納米顆粒沉積在一個小的傳感器表面上組成的——但是大多數這些傳感器在第一次生產時都不能發揮效應,”麥覺理大學工程學院納米技術實驗室負責人、通訊作者Noushin Nasiri副教授說。納米粒子通過弱的自然鍵組合成一個網絡,在納米粒子之間留下了太多的間隙,以至于它們無法傳輸電信號,因此傳感器一開始無法工作。大多數納米傳感器要想有效地工作,就必須經過12小時高溫加熱,使納米顆粒層融合,形成通道,讓電子能夠穿過各層,這樣傳感器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