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一部神話小說,至今人們還愛看,并對里面的歷史故事深信不疑。
這就是明代的古典神怪小說《封神演義》。
(相關資料圖)
因為這部小說里除了講到先秦時期,這個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歷史時代,還涉及到中國古老的三教:闡教、截教、西方教。
里面的人物都是中國神話里讓人覺得神秘莫測,至今仍想一探究竟的神仙。
有人對封神演義的故事深信不疑,但是里面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封神演義火了多少年,他就被黑了多少年,堪稱中國歷史上最精心設計的一個“騙局”。
這人就是據說被九尾狐妖蘇妲己迷惑,殘暴不堪,最后搞的國破家亡的商紂王。
掐指一算,自紂王時期到現在,已經三千多年了,他著實被冤枉的有些可憐。
仔細看一下歷史上真實的紂王,再結合封神演義,會有新的感觸。
商紂王名叫帝辛,出生時間不詳,后人推斷大約是在公元前1105年。
他的姓氏是上古姓氏之一的子姓,也是殷商時期的國姓。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子姓的諸侯國里主要是宋國。
帝辛卒于公元前1046年,上古商朝的末代君王,世封“紂”,人稱紂王。
根據中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推斷,其在位時間為三十年,公元前1075年至前1046年。
帝辛繼位后,建了國都“朝歌”。
帝辛是個有才華的君王,體格也健壯,屬于集文韜武略于一身的人。
《史記》中記載:
“帝辛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荀子》中也贊過他:
“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
由此可見,真實的紂王首先不是個不學無術之人,不是小說中那么昏庸。
紂王尊重先人,在位時嚴格了周祭的制度,下令祭祀父親文武帝乙,適逢大乙的翌祭之日,他又連續三日舉行祭禮。
他懂得為人善用,改變了先王的用人政策。對外,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
帝辛十年,他征伐夷方,商軍進至淮水流域的攸國,與攸國攸侯喜合兵進攻,擊敗夷方軍,歷時約九個月。
帝辛十五年,他復征夷方,又耗時九個月。
除了打仗,帝辛還重農桑,制定了嚴刑峻法來治國。表面這些舉動看起來,帝辛都是個好君王。
那封神演義為何要把他寫的那么不堪呢?
歷史上很多君王都有過苛捐雜稅的行為,百姓形容過高的賦稅為“苛捐雜稅猛如虎”。
君王要打仗,要大興土木,就得花錢,錢從哪來呢,必然是賦稅。
帝辛四處征戰,又修建朝歌,只能加重賦稅斂收,再加上他的嚴刑酷法,統治集團內部必然出現矛盾。
內部產生裂痕,統治根基就會動搖。
商紂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之刑、七竅之心,是他被人詬病最大的軼事。
但是他這些罪行的虛實是有爭議的。
先秦時,子貢就懷疑帝辛的罪行是因為他后來被姬發打敗,被強加的。
《路史》中認為桀紂二君的事跡有部分重合,存在夸大事實的成分,朱熹也稱帝辛在位時有善政。
而對帝辛罪行的指控,從《尚書》的六項,到戰國時增加二十項,西漢又增加二十一項,東晉還給增加了十三項。
就是說這些罪行都是后人添油加醋累積上去的,時間越長,越不可信。
郭沫若也曾說:“武王克殷實僥幸,萬惡朝宗集紂軀。”并呼吁:“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
歷代君王都會以各種方法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武王伐紂這件事,并不是小說中寫的那么冠冕堂皇。
姬發最后能贏,《商代史》中認為,帝辛和父親帝乙兩代君王的征戰,雖然大多是殷商取勝,但是戰爭傷害了經濟和百姓,透支了國力,才給后來周武王留下了可乘之機。
《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牧野之戰確切時間不詳,說法各異,周武王率諸侯聯軍進攻,帝辛戰死,殷商滅亡。
時間越長,對紂王的爭議,卻越大了,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封神演義真的將紂王過于黑化,而將武王過于美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