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潮安區積極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與黨建、鄉村振興相結合的“潮式”路徑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通訊員 安宣
【資料圖】
夏夜,潮州市下水頭村的潮文館內曲聲悠揚,“聽香”戲臺上老樂迷合奏一曲曲潮樂,“觀山”茶座內村民品茶閑談,潮文館外的籃球場上青年揮汗如雨……在潮汕地區,一座座老祠堂傳承家風家訓、記錄血脈延續,承載著一代代鄉親子嗣的濃厚鄉愁,而隨著時代變遷,如今許多老祠堂也煥然一新、注入全新活力。
記者從潮州市潮安區獲悉,近年來,潮安區積極探索老祠堂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有機融合,將祠堂打造為文化集散、基層善治、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陣地,探索了一條新時代文明實踐與黨建、鄉村振興相結合的“潮式”路徑。
活化舊祠堂 展示潮文化
潮安區江東鎮下水頭村內的潮文館,又稱垂裕堂,前身是啟錫公祠,建于清朝光緒年間。逐漸閑置的啟錫公祠,引起了“90后”青年方煜的關注。在下水頭村黨支部的引領下,方煜與村民、鄉賢成功協商,投入約100萬元資金對祠堂進行修繕,打造成一個以工夫茶為主導,涵蓋潮州陶瓷、潮繡、潮劇、潮樂等多種特色傳統文化的民間展館。
館內,巧奪天工的金漆木雕、眉目含情的仕女瓷塑、栩栩如生的潮繡引人矚目,每逢春節等重要節假日,潮文館還會自費邀請弦樂團和鑼鼓隊來助興表演,對此,村民好評如潮。“以祠堂為載體、文化為紐帶,希望能把潮文館打造成一個開放的公共文化空間,豐富群眾業余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煜說道。
據悉,下水頭村鄉村振興促進會成員大多為青年人,依托祠堂,他們定期設計一批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的文明實踐項目活動,推出文明實踐活動“菜單”,通過群眾點單、實踐站接單、群眾評單,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
據下水頭村黨總支書記蔡守璋介紹,以前只在重大節日開放的祠堂,如今通過“祠堂+文化”的推動,大大地提升了村內文化氛圍,使祠堂成為文化集散陣地。
發揮鄉賢力量 推動鄉村治理
“我們村的鰻場閑置近二十年,現在打算盤活它,引入水產科技園項目。”
“這對村里有什么好處?”
在修繕一新的陳氏宗祠里,廈里美村“兩委”干部、村民代表、老黨員等齊聚一堂,就引進廈里美村水產科技園項目一事熱烈討論。這正是該村依托“祠堂+鄉賢”,推動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同頻共振的生動縮影。據悉,近年來,廈里美村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依托祠堂平臺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形成了民事民議的生動格局。近期,該村謀劃成立的鄉村振興促進會,將在陳氏宗祠掛牌。
“遇事多商量,遇事能商量,就能贏得民心,村里的事情就能辦好。”廈里美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培槐感慨道,村民對祠堂都懷有敬畏之心,再注入新時代文化內涵,兩者相得益彰,村里的事就能迎刃而解了。推行“祠堂+鄉賢”模式的還有登塘鎮溪墘寮村。
深化文明實踐 共筑精神家園
在龍湖鎮鸛巢村,400多年歷史的老祠堂已成為家風教育實踐基地。潮安區鸛巢傳統文化促進會依托南祠和北祠兩座祖祠為文明實踐陣地,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帶頭、鄉賢助推、群眾參與”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90后”李楷瀚是潮安區鸛巢傳統文化促進會秘書長。據他介紹,依托古祠堂,促進會將不斷開展公益講座、學習沙龍等文化交流活動及燈謎、象棋、書法、曲藝等文體娛樂活動,讓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有機融合。
據悉,目前,潮安區已修繕活化浮洋鎮廈里美村陳氏宗祠、金石鎮上官路村林氏家廟、庵埠鎮郭三村郭氏宗祠、文祠鎮西社村謙吉堂等文化祠堂,打造一批“宗祠文化+文明實踐”先行點,將黨的創新理論通過家風家訓、族氏源流、文藝作品、文明實踐等元素融入宗祠文化,形成文明實踐站點、廉潔文化館、家風家訓館、村史館等綜合性鄉風文明實踐陣地。與此同時,潮安區通過組建“老年人當顧問,年輕人當理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開展理論宣講、政策解讀、創文創衛志愿服務活動、經典誦讀、體育比賽、文藝匯演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參與鄉村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