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人民銀行發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并通過專欄文章表示,要合理看待我國商業銀行利潤水平。
(資料圖片)
《報告》認為,“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利潤保持增長,但凈息差持續收窄,利潤增速有所下降。”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積極發揮金融服務作用,持續讓利實體經濟。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發放貸款面臨資本約束,化解風險也要消耗資本,我國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有明確的監管標準。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范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凈息差水平,這也有利于增強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我國商業銀行盈利主要用于補充資本金、繳納稅收、股東分紅等。”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業銀行盈利水平總體合理適度,未來,需采取針對性措施,更好地支持銀行提升發展能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以量補價”驅動利潤多增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二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406.2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報告》顯示,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和利潤總量逐步擴大,但凈息差和資產利潤率處下降趨勢。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信貸市場競爭加劇,尤其疫情發生以來,貸款利率下降較多,銀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23年一季度, 商業銀行凈利潤為6679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較上年同期低6.1個百分點;凈息差為1.74%,資產利潤率為0.81%,同比分別下降0.23個和0.08個百分點。2023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3萬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4.5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為9.67%,較上季末下降0.66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75%,較上季末下降0.06個百分點。
一系列數據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單位資產盈利能力降低,利潤增長主要依靠資產規模擴大來“以量補價”。
“銀行業是順周期行業,宏觀經濟發展態勢對銀行業盈利能力有較大影響。”婁飛鵬表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銀行業也將與實體經濟共同成長,從中長期來看,仍然看好銀行盈利水平。
凈利潤主要用于補充核心資本
從利潤去向來看,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主要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以及向股東分紅,并通過資本的杠桿作用支持實體經濟。
利潤留存是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最主要渠道,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水平。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