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執行院長王營表示,目前,綠色消費領域存在制度管理體系尚不完善、消費信息不對稱、產品溢價較高等問題,建議從加大政策支持、創新綠色產品、綠色信用共享等方面發力,進一步釋放綠色消費潛力。
年輕人越來越愛綠色產品
圍繞加快推動綠色消費,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系統設計了促進綠色消費的制度政策體系,包括全面促進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強化綠色消費科技和服務支撐、建立健全綠色消費制度保障體系、完善綠色消費激勵約束政策四大方面22項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也提出,推動汽車、家電、家裝等大宗耐用消費品綠色化、智能化升級。
“現在新能源汽車技術越來越成熟了,充電樁也越來越多了,到哪充電都方便。既智能又省錢,還能為環保做貢獻。”長春市民祝女士是90后,她告訴記者,“新能源汽車環保、智能、加速快,非常符合年輕人的口味,身邊不少朋友都把油車換成了新能源汽車。”
北京商報深藍智庫發布的《2024新能源汽車消費觀察報告》顯示,有意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人群中,26歲~45歲消費者的占比超過55%。
除了新能源汽車之外,綠色家電產品也受到年輕人青睞。32歲的長春市民王先生最近剛搬了新家,家里新購置的洗衣機、熱水器等電器都是一級能效,使用起來不僅節能環保,且性能更優。
“我喜歡在網上獲取各種產品信息,比較注重產品的性價比和節能效果,比如在購買洗衣機時,不僅看品牌還要看能效、洗凈比等,多方對比后,才決定買哪款。”王先生說。
買二手賣二手,閑置品變廢為寶
“寶寶用品更新快,很多東西買新的都不劃算,我們小區有一個寶媽建的二手閑置微信群,里面能淘到不少好東西。比如特別新的消毒鍋,50塊錢就能拿下。”90后長春寶媽張女士說,二手閑置微信群里有177名成員,同在一個小區生活,各種用品交易起來很便利。
二手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種類也不斷擴充,正以全新的姿態成為很多年輕人日常生活的有益補充。在推動綠色消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促進社會整體向綠色環保轉型方面,二手市場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手平臺轉轉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24年底,該平臺通過促進閑置物品流通,已實現518.5萬噸的碳減排效果,相當于傳統燃油汽車行駛291億公里所排放的碳量;累計節約能源7136吉瓦時;并促成3208萬冊二手圖書的交易,相當于保護27萬棵樹木資源。
這幾年,長春市民吳女士在二手平臺上賣出76件閑置物品,買到27件,“戰績”很是可觀。她覺得將閑置物品低價轉讓給有需要的人,經濟又環保。
但是吳女士表示,二手平臺交易售后跟不上,出現糾紛很難維權。同時,一些宣稱“綠色環保”的商品,真實“含綠量”幾何也難以分辨。
王營分析,綠色消費領域還存在一些短板:綠色消費制度管理體系尚不完善,例如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不統一;綠色消費信息不對稱,消費者主要依靠認證信息辨別綠色產品,這導致某些企業存在“洗綠”動機,比如綠色標簽濫用等。
打通堵點,讓綠色消費更暢通
王營建議,應在制度體系方面,盡快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進一步強化與國際標準接軌,并完善綠色消費市場監管體系,提高企業“洗綠”、綠色產品造假的處罰力度;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大財政金融等政策對綠色消費的全周期支持力度,加快完善綠色消費基礎設施,提高綠色消費服務的便捷性和可達性;在觀念貫宣方面,進一步擴大生態環保知識宣傳,普及綠色產品的認識、選擇、使用和處置方法,將綠色消費理念融入各類社會規范。
業內人士指出,在產品創新方面,可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手段識別綠色消費行為,提高企業綠色產品創新的精準性,加強新型綠色消費供給。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以及綠色信貸等方式,降低綠色溢價。對標國際標準,盡快建立標準統一、具備認可度的產品碳足跡認證體系,提升綠色產品的可信度和市場競爭力。
當前市場上,綠色產品溢價較高,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有研究報告顯示,企業為更可持續的產品收取的平均溢價為28%,遠高于消費者愿意支付的10%的溢價水平。
對此,有專家建議,通過建立個人“碳賬本”等方式,鼓勵綠色消費。王營表示,可在地方政府、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等搭建的個人碳賬戶平臺基礎上,建設全社會統一的碳普惠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等金融科技手段歸集消費者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積累的碳減排量,幫助個人算清碳賬本,在個人碳減排貢獻透明化和標準化的前提下全方位鼓勵綠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