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講,‘發現號’和‘夸父一號’這兩輛車對障礙的避讓、識別能力相對來說較強。”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5日在西安告訴記者。
無人駕駛智能車避讓行駛的自行車。 田進 攝
無人駕駛智能車“發現號”和“夸父號”。 田進 攝
“發現號”和“夸父一號”是西安交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研制開發的無人駕駛智能車。2017年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中,“發現號”在城鄉道路測試、高架快速道路測試兩個單項中獲第一名,綜合排名第一。“夸父一號”在高架快速道路測試的真實交通流狀態下匯入車流和動態超車中表現高超。
無人駕駛智能車避讓障礙。 田進 攝
據介紹,這兩輛車以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為平臺,搭載了可見光、激光、毫米波、慣性導航等多種傳感器,采用不同技術路線完成自主感知、智能決策與規劃、運動控制等功能,集成驗證了該校在認知計算、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定位與導航等領域的研究成果。
正在行駛的無人駕駛智能車。 田進 攝
當日的現場演示中,“發現號”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能夠準確在測試場地行駛、轉彎,并且提前避讓行人和正在通過的自行車,還能夠自動入庫停車。
無人駕駛智能車駕駛室。 田進 攝
“我們在研發中始終堅持安全性、敏捷性、舒適性、智能性等原則。”西安交通大學教師魏平說,該校無人駕駛智能車研發取得的成績源于近20年的積累。該校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圍繞以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為基礎的多傳感智能輔助駕駛關鍵技術和無人駕駛車輛,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并在智能汽車的系統結構、道路環境感知、面向智能汽車的多傳感融合技術和多傳感交互智能駕駛驗證平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無人駕駛智能車行駛中。 田進 攝
“無人駕駛要適應復雜的交通環境還面臨著很大挑戰。”鄭南寧說,復雜交通場景周密感知,意外遭遇,預行為理解,網絡安全風險,人車自然交互等都方面還是問題。
鄭南寧認為,從目前的交通狀況和技術水平來看,無人駕駛技術要得到大規模的普及,有待于在低成本、高性能的傳感技術方面取得突破,還需要大幅提升無人駕駛的計算能力。此外,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完善無人駕駛在復雜城市道路交通環境中的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