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女兒的出生,給他變溫柔的力量
羅大佑因女兒的到來變得溫柔。
黑夾克衫,黑墨鏡,爆炸頭,外加一臉冷酷的表情,羅大佑在歌迷心中一向是這樣的形象。很難想象,如今的羅大佑會溫暖地談論“回家”,談論家庭生活。12月31日,羅大佑將在北京凱迪拉克中心(原五棵松體育館)舉辦“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巡回演唱會。他坦言,是女兒的出生讓自己發生了變化。
在現年63歲的羅大佑的記憶中,有幾個日子他永遠不會忘記。1985年3月9日,他離開臺灣外出打拼;1987年4月1日,他到達香港從事音樂工作,一晃就是數十年。“當年離開臺灣,就是為了斷掉做醫生的路,讓自己專心做音樂。”羅大佑早年曾做醫生,但他在那份工作中完全找不到快樂,“下班后回家回想一天的工作,完全沒有滿足感,沒有那種‘做了這個死了也無憾’的感覺。”
反而是在音樂中,羅大佑找到了滿足感,早年時《閃亮的日子》《童年》等幾首歌的創作,讓他感覺“死了也無憾”。可到達香港后,離家的他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辛苦與辛酸,這些他卻很少說與人知。記得有一次,那是羅大佑剛到香港不久的一個星期五,他正為杜琪峰做電影音樂。當天工作到很晚還沒收工,工作室里的同事們用他聽不懂的粵語談天,窗外是萬家燈火。一瞬間,羅大佑百感交集,漂泊感油然而生,“為什么我要在這里?”他意識到,自己是想家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很重要,但是不太會被人提起。”羅大佑說,每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知道要外出打拼,可很少主動跟親朋好友們說“我想家了”,好像說出來就是在競爭中示弱。“我現在年紀也夠大了,就想跟年輕人說,以后不要害怕說自己想家。”
以羅大佑在華語樂壇的資歷,他絕對有教育年輕人的資本,不過他的轉變是來源于家庭的力量。2012年,羅大佑的女兒出生,兩年后,他便攜妻女回臺灣定居。距1985年他離開臺灣已有29年時間,升級為父親的羅大佑完成了心靈與地理上的雙重歸家之旅。今年夏天,羅大佑發行了新專輯《家III》,專輯的封面竟然是一家三口走在鄉間小路上的照片。從制作到曲風,這張專輯都透出溫馨的氣息。早年間鋒芒凌厲的羅大佑,突然變得柔軟起來。
“女兒的出生改變了我很多。”羅大佑坦言,58歲才當上父親的他很受觸動,小朋友身上那種生長的力量,讓人變得開心而溫暖。更重要的,他看著她的時候,“我會突然想到我要給她一個家。”羅大佑說,“家給我養分以及生命延續的價值,也給我一個溫暖的夢想,并且讓我把夢想帶到外面的世界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