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21日發表文章稱,具有中國特色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已經威力初現,內部監督不再流于形式。
文章介紹,每年1月,中國縣處級以上官員都要費神費力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填寫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表格,以備紀委查驗。
北京某單位的中層干部老劉說,官方2010年就出臺了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規定,“但頭幾年管得還不嚴”,而現在紀委每年都按20%比率查驗表格內容。他提到,“一查出問題,輕則要你說清楚,重則警告、撤職。”
文章稱,前些年,面對腐敗猖獗,建立官員財產申報和公開制度曾是輿論熱點話題。官方也一度在一些地方探索實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新疆、廣東、浙江、四川、湖南等多個地區進行了官員財產申報公示試點。但這些試點沒多久就無疾而終。
文章稱,2010年,官方發布《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要求縣處級以上官員詳細填報個人和主要親屬財產。但在2016年以前,除非填報的官員“出事了”,官方一般并不核實填報內容。也就是說,對絕大多數官員來說,這一規定仍是個“沒牙的老虎”。
2017年,中共印發了《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規定》和《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查核結果處理辦法》。作為配套制度,中共黨紀處分條例將隱瞞不報列入違反組織紀律范疇,各級巡視組可以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報告的個人有關事項,紀檢監察機關也可調取個人有關事項,并實行“凡提必核”,將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與官員提拔直接掛鉤,明顯增強了這一制度對官員的約束力。
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進步和數據聯通的基礎上,紀檢監察部門核查報告的能力不斷提高,對官員及其主要親屬申報的房產、股票、基金等信息查詢更加快捷準確,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威力開始釋放。
文章稱,這兩年,因隱瞞個人事項而露出“狐貍尾巴”的官員明顯增多。去年下半年被查的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王鐵、貴州省原副省長蒲波,罪名中都有“不按規定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官方本月通報的內蒙古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原主任文民,在北京、海南及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地有35套房產,卻謊稱自己租房子住,可謂是隱瞞個人事項的典型。
文章認為,與前些年輿論熱議的官員財產申報并公開制度相比,官方現行的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規定或許有所不同。但制度的威懾力在于執行。從執行層面看,從過去的只報不查,到部分核查,再到“凡提必核”和按比率抽查,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已經威力初現,可以說是反腐敗領域的制度性進步。
文章稱,對于這一點,前面提到的老劉表示贊同。他認為,干部個人事項報告制度盡管仍屬于內部監督,但確實不再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