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尾,盤點一年的收成,歸本農場除了種植水稻產生的直接收益,還有同樣來自土地的間接收益——“歸本小農人”研學項目。
今年,位于鄞州姜山鎮的歸本農場依托政府相關部門,開發以農業為主的勞動研學課程。“歸本小農人”連接學校、農場和營地,為青少年學生提供勞動研學和大學生勞動實踐場所,打造農業勞動體驗式成長平臺。
據統計,歸本農場今年累計接待學生1萬多人次,“歸本小農人”研學項目取得了不錯的業績。歸本農場負責人、全國農村優秀創業創新帶頭人汪琰斌頗有感觸地說:“從職業農民到研學項目的再創業者,我看到了農村廣闊天地蘊藏的大好前景。讓更多的青少年學生走入田間地頭,體驗勞作之辛苦,分享農民豐收的喜悅,農業研學之路必將越來越寬廣。”
走進鄉村,親近自然
綠葉菜是怎么生長的?小番茄有哪些品種?近日,在寧海越溪鄉綠色城堡家庭農場的共享農莊里,學生們拿著紙和筆,在田園中探索大自然的奧妙。
在綠色城堡家庭農場,學生們可以參與自然學堂,認領一塊地種植作物。該農場還注重結合中小學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開展種植、采摘等多種勞動實踐,邀請本土專家開設農耕教育研學課程,讓孩子們感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依托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當地特色產業,越溪鄉以綠色城堡家庭農場、南莊村等為核心,打造農業研學基地。未來,越溪鄉將把“研學教育”+“鄉村振興”的模式輻射開來,挖掘“全國最大的景觀式灘涂與海水養殖基地”特色,傳承漁耕文化,打造“越韻漁耕”的自然研學基地,推動“研學教育”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在浙東紅村——余姚梁弄鎮橫坎頭村,有一處占地面積61畝的新希望初新營地。營地依托當地渾厚的紅色文化基因和自然生態風貌,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教育。目前,新希望初新營地已形成以實踐教育、成長體驗等為主的課程體系。自今年7月建成以來,該營地舉辦了百余場活動,涵蓋勞動教育、綜合實踐等10多個主題,接待了寧波及周邊地區的客流5000余人次。
上個月,來自奉化錦屏中心小學、江口南渡小學的300余名小學生走進奉化莼湖街道繆家村,體驗一次別開生面的風箏研學之旅。繆家村是遠近聞名的“風箏村”,風箏墻繪、風箏雕塑、風箏博物館……走在村中,到處能看到五顏六色的風箏。發展青少年研學游,是繆家村深耕文旅產業的第一步。目前,繆家村已成為奉化區級中小學研學基地,今年上半年接待學生4000多人,全年預計近萬人。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研學”如今已成為一個熱詞。研學是課本知識的有效補充,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中應用知識、探索真理,得到更加多元多彩的發展。
農業研學“牽手”鄉村旅游
事實上,寧波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融合起步較早。
滕頭村很早就建立了奉化區中小學研學實訓基地,本區中小學生定期到滕頭村進行研學。
江北半樸園以半浦學堂為依托,針對小學生研學開發了系列課程。之后,位于江北的達人村和位于海曙的半山伴水,以田園研學、自然教育為特色建立了研學營地。
中國的農業生產蘊藏著古人偉大的創造和高明的智慧,有著豐富的教育元素。農業研學是研學旅行的新形式和新內容,也是鄉村旅游的重要支撐與載體。
近日,由寧波市鄉村振興促進中心和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承擔的課題《寧波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研究》結題。課題主持人、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副教授朱嵐濤認為,農業研學活動的開展,一方面能夠拓寬鄉村旅游服務的范疇,促進鄉村產業升級、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延伸農業的服務鏈、市場鏈與產業鏈,另一方面能讓下一代對“農業、農村、農民”有更深的認識,不忘“本”、不忘“根”,為未來鄉村振興及共同富裕播下心靈的種子。
業內人士表示,鄉村旅游活動的豐富需要多樣性的農業研學產品來支撐。寧波具有豐富的濱海農業基地、現代農技、傳統農俗及農業文明資源,農業節慶活動豐富多彩,古村落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河姆渡稻谷種植遺產等傳統灌溉、農業水利遺址類型多樣。而從市場角度來說,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客源能夠相互流動,實現共享。鄉村旅游客流可以通過農業研學產品引流得以轉化,從而有效帶動游客多元、多點消費。
此外,寧波鄉村資源豐富,有大量閑置的空心村、房屋,廢棄的廠房、小學校舍,空置的文化館及家風館,這些資源均可以“蝶變”為研學基地、研學學校及研學綜合體,不但能美化鄉村環境,而且能為鄉村旅游增添新的載體和空間,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
調查顯示,目前研學旅行的對象八成以上為3歲至16歲的人群,以在校中小學生為主。約3/4的家長了解研學旅游,其中80%以上的家長表現出讓孩子參加研學旅游的意愿。新一代父母教育觀念的革新和消費能力的提升,為研學旅游市場帶來強勁的發展動力。
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融合剛起步
盡管起步較早,但不可否認,當前寧波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融合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融合頂層設計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設施設備共享性不夠、研學產品結構單一、研學市場流動性不強等問題,融合的深度、寬度和廣度有待加強。
當前寧波有幾十家中小學研學教育基地和中小學研學教育營地,按照研學營地及研學基地的要求,一些現代化農業莊園、鄉村旅游點、研學基地一次性接待300人的能力遠遠不夠。受到土地及政策限制,一些研學基地和鄉村旅游接待點的停車場地、公共交通輸送能力不足。
農業研學課程體系缺失。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建立的初衷,是通過參觀、體驗和實踐,對參與者進行身心兼顧的教育與培訓,從專業化教育課程轉變為綜合性教育課程,從單一性教育課程升華為多元化教育課程。研學的核心產品應該是課程內容,目前寧波與農業相關的實踐基地大多本質上還是“多旅少學”。課程體系不完善,缺乏系統、專業、特色的研學課程體系,沒有實現“游”“學”結合。
農業研學旅游產品相對單一,與寧波本土文化有效結合的特色、復合型鄉村研學產品較少。我市的農業研學實踐項目大多偏重于農業生產和田園風光體驗,受商業思維影響,缺乏農業理論層面的系統性闡述,很難將研學實踐的內容提升到鄉村振興大視角的戰略高度,鄉村振興主題也很難在研學實踐過程中科學、系統地展現。
另外,寧波雖公布了十大特色研學旅行線路,但關于農業研學及鄉村研學的線路較少。農業研學實踐項目經營單位多采取“單打獨斗”的形式,缺乏對農業資源的有效整合。
加強頂層設計,拓展融合路徑
專家提出,要把農業研學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納入區域發展規劃體系中來。以農業研學及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總體規劃與子規劃的編制、實施為抓手,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宏觀指導。以慈溪濱海農業、象山濱海漁業、寧海濱海鄉村、奉化濱海農業小鎮等為支撐,完善農業研學接待系統、服務系統、生產系統、營銷系統,構建以農業生產、農業文化、農業科技、農業文明、農業節慶為特色內容支撐的長三角著名的濱海農業研學目的地。
整合資源,彰顯濱海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特色。深入挖掘濱海農業資源,形成主題化研學營地、品牌化研學項目、特色化研學線路。突出彰顯“海上牧場、河姆農耕、四明鄉村、濱海田園”四大主題特色,融入地方文化、鄉情鄉貌、社會風俗、鄉村歷史、非遺文化,形成“農耕、漁牧、佳田、歸鄉”四大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研學項目體系。以項目為支撐,形成一批環境優美、氛圍濃郁、功能完善、設備齊全的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小鎮、綜合體、營地或基地聚集區。
提升設施,打造寧波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共享品牌。推動農業研學基地、營地設施改造與提升,促進鄉村旅游與農業研學設施共建、共享,打造多樣化、沉浸式、體驗式的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場景。提煉寧波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品牌IP,構建寧波“達人村”“半樸園”“河姆渡”等農業研學IP。以品牌活化、品牌共建、品牌共享為抓手,增強寧波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認可度、美譽度。
引導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規模聚集。優化各區縣(市)農業研學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布局,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產業融合集聚空間。以海曙、奉化、余姚為中心,強化區域農
業資源與鄉村資源的整合,重點打造以自然教育、農業研學為特色的鄉村研學融合聚集區;以浙東運河文化帶為依托,整合姚江農耕文化中心、臨山葡萄產業基地、慈溪楊梅采摘基地、牟山湖、運河古鎮、河姆古渡等,重點打造農耕文明遺址公園、現代農業公園等,形成集農業研學、觀光、度假于一體的產業融合發展帶;依托象山、北侖、寧海等海洋漁牧資源,重點以漁業生產考察、漁文化博物展覽、耕海牧漁體驗為內容,打造海洋漁業研學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帶。
朱嵐濤認為,農業研學導師是農業研學團隊建設的核心。很多農業研學項目具有科普的性質,需要結合農業、文化、歷史、地理、生物、科技等科學知識進行講解,并加強趣味性,吸引學生互動參與。要根據農業研學課程的實際需求,促進理論與實踐、專兼職教師隊伍融合,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養成教育。同時,加大農業研學人才戰略儲備,規范研學導師及農業研學導師的認定與評定標準,鼓勵寧波一些高職、本科院校試點開設研學專業,做好農業研學人才的戰略儲備。
(記者孫吉晶通訊員田佳琦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