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一場名為“下樓逛逛”的社區微夜市活動開進了杭州四季花城社區。電影、愛心義賣攤位、非遺展位等特色項目形成了一個微型夜市,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體驗。而武林夜市的火爆人氣,也讓“夜市進社區”開始成為一個受百姓關注的話題。
武林夜市工匠進社區
實現經濟、精神和文化的“共富”
隨著夜市不斷謀求轉型,“夜市進社區”正在衍生出新的形式。8月29日晚,記者來到武林夜市。在夜市的盡頭,一位皮影師傅正在表演一場“孫悟空大鬧天宮”。“媽媽,孫悟空好帥!”一名小男孩帶著奶氣喊道。柔和的燈光打在沉浸于皮影戲喜悅的幾名孩子臉上,照亮了他們看得出神的雙眼。
見到武林夜市經理葉連忠時,他剛剛忙完手上的事情。“武林夜市正在規劃的事太多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深化匠心文化孵化基地的打造。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武林工匠把匠心文化帶入社區,讓老百姓也能夠學習體驗我們民間的傳統技藝。”葉連忠所提到的匠心文化進社區,正是夜市進社區的新形式。
據了解,武林夜市共有三十多名工匠,其中有十八名工匠被夜市授予“工匠之星”的稱號。“我們會把這些優秀的工匠組織起來,到社區里給居民傳授工匠手藝。”令葉連忠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帶著工匠師傅給長壽社區的阿姨們上剪紙課。課后,阿姨們便爭相追著詢問下一次什么時候上課。“這是一種共富的表現,我們的匠人帶給居民的不只有精神富裕,還有文化富裕。”葉連忠頗為自豪地說道。
去年10月,葉連忠帶著七名武林工匠來到艮園社區,開展新的工匠進社區活動。這七名工匠中,有畫素描、扇面、糖畫的,也有制作手鞠球的,還有2021年度“拱墅工匠”面鬼兒師傅曹志林。
除了給現場的居民免費教學,幾位匠人也擺起了屬于自己的“匠人店鋪”,不少居民看到各種新奇的手工藝品,紛紛湊上來觀摩。“我記得當時很多人都向扇面師傅定制屬于自己的扇子,還有其他匠人也都收到了不同數量的定制要求。”對于匠人們來說,這不僅為他們帶來額外的經濟收入,也讓自我價值再次得以實現。而居民在家門口,也能有機會買到心儀的夜市產品,更是對“夜市進社區”促進消費的一次有效印證。
“從一次次工匠進社區的情況來看,我覺得這已經成為聯結夜市與社區的紐帶了。甚至有孩子在社區看完我們的匠人表演后,特意付費到我們匠人家里學習。”顯然,工匠進社區,不只是簡單的手藝展示,更是把夜市的創新創意精神帶進了社區。在實現經濟上共富的同時,還讓精神、文化上的共富來得更加和諧自然。
如今的武林夜市,被一片片藍色的雨棚罩住,形成了一道藍色夜經濟。毫無疑問,工匠進社區作為夜市進社區的載體,已然成為這道藍色夜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區歡迎“微夜市”
“傳統文化”“綠色環保”最受寵
夜市進社區被越來越多的公眾提及,而新舊小區對此也持有各自的看法。
每滿記者來到拱墅區朝暉五區,作為傳統老小區的代表,朝暉五區人口居住較為密集,周邊各個小區也都是以大社區為主。應家橋社區公共服務站站長姜琿表示,“我們對于夜市進社區主要有幾個顧慮,一是現在的疫情防控比較復雜,夜市進社區可能會帶來未知風險。另外,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夜市進社區都會吸引外面的人進來,可能會對住戶的居住體驗造成影響。”姜琿從住戶體驗以及防疫層面分析,認為將傳統模式的夜市搬入社區,不太合適。
不過,姜琿同時認為,像武林夜市這樣的夜市進社區模式,他們還是會大力歡迎的。“其實我們每個月也都會有一次便民服務,為我們的居民提供各種生活服務。如果每個月舉辦一兩次這種工匠進社區的集市,能很好地豐富社區老人與孩子的生活。”
蕭山區金稼苑社區任卓婷則表示,“我們還是非常歡迎現在流行的微夜市的。”任卓婷告訴記者,8月11日,金稼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就舉辦了一場微夜市。“我們在社區廣場設置了露天電影,大家都很有興致地來看。同時,我們邀請了不少非遺手藝人向居民展示花邊、珠繡等手工藝術。”
據任卓婷介紹,活動當天,社區住戶們熱情高漲。“不少孩子還拿著廢棄書本來‘循環商店’換取多肉,一個個開心地手舞足蹈。其實除了讓居民感受下輕松的氛圍,我們也想通過這個微夜市宣傳更多傳統文化,并讓孩子們看到綠色、環保的重要性。”不過,任卓婷告訴記者,對于傳統的“燒烤小吃”夜市模式,社區還是有所顧慮。“我們考慮的不僅是環保、綠色,也要考慮到住戶的體驗,像那種燒烤攤位肯定是不能進來的。”
能帶人流,但不能擾民
夜市進社區不只是換個地方擺攤
經常去武林夜市逛街的小吳告訴記者,“我有事沒事就會去逛夜市,相較那些商業綜合體,我覺得夜市更有煙火氣,逛起來也更加放松。至于夜市該不該進社區,我覺得只要社區住戶都同意,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夜市能夠帶動附近的人流,對提振經濟肯定有效果的。”
在老城區工作的小楊則表示,“雖然夜市進社區能夠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個人還是不贊同夜市進社區的。我之前也曾經住在夜市邊上,那種喧鬧聲真的讓人很心煩。如果把這種傳統夜市搬到社區里面,那社區住戶的生活一定會受到影響。”
而對于武林夜市的工匠進社區的舉措,小楊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啊,為什么夜市進社區就是要把那些攤位搬到社區里呢?像這樣邀請工匠進社區,不也是夜市進社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嗎?”
其實對于武林夜市來說,夜市進社區不是把幾個攤位搬進去那么簡單。通過工匠進社區的活動,匠人、社區、夜市形成了三方聯動。在這一過程中,經濟價值的創造與文化精神價值的傳播相繼得以實現。新形式下的夜市進社區帶給社區住戶的不僅是輕松的逛街式體驗,還帶來了精神與文化上的富足。在小楊看來,工匠進社區和一些微夜市的出現都是夜市進社區的表現形式,在未來,這種新興模式也許會被效仿。
(商報記者 蔣元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