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我國環境保護稅迎來首個征稅期。研報觀點稱,環保稅的開征有望大幅提高提升治污需求,對環境監測設備、工業污染治理企業形成利好。
與此同時,部分新三板環保企業在年報披露季也交出了良好的“成績單”。
站在政策的風口上,哪家新三板環企將最先受益?
14家公司業績增速超1倍
3月21日,聯運環境(839166)發布2017年年報,公司營業收入為9028萬元,同比增長56%;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66萬元,同比大增10.4倍。
聯運環境主要從事市政環衛服務、環衛行業領域的軟件系統平臺開發,及相關硬件產品的生產。公司主要客戶為主管環境衛生的政府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及服務企業。
公司表示,2017年整體訂單大幅增長導致營收上漲。公司收入來源于環衛服務運營,智慧環衛及垃圾分類兩部分。
其中,智慧環衛及垃圾分類收入增長迅速。2017年,智慧環衛及垃圾分類實現營收3924萬,占2017年營業收入的43%,去年同期該項業務實現營收1063萬元,占比18%。
而聯運環境的傳統業務——環衛服務運營業務,本期實現營收5104萬元,上期實現營收4726萬元,增長較緩慢。
利達股份(833329)于2月28日發布2017年業績快報,公司營業收入為1.82億元,同比增長64%;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001萬元,同比增長133%;基本每股收益為2.91元。
該公司主要從國外進口廢棄的飲料包裝材料綜合回收,分離利用,生產再生紙漿和再生PE塑料米。
利達股份提到,受環保監管力度加大影響,環保成本致使中小紙廠、塑料造粒企業被迫停產限產,產能退出導致原紙、塑料米等出現供不應求,價格上漲。
同時因受進口固體廢料批文影響,海外進口原材料價格下降。
環保監管強度加大,受益的不僅是這兩家新三板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在57家已披露業績的新三板環保公司中,41家環保公司的業績較2016年實現增長,14家公司的凈利潤增速超過100%。
PPP助力環保產業發展
國信證券(10.870,0.00,0.00%)分析師陳青青在之前的采訪中曾談到,PPP模式將助力環保產業發展。
“環保行業的成長是從2008年政府的4萬億投資開始的,以政府為主導,一批有政府背景或有特定關系的企業成長起來。第二個階段是2014年以來,政府推出的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環保行業。”她說。
她表示,2017年末政府開始規范PPP投資,短期給PPP降溫,長期利好PPP發展,拓展了民企的發展空間。預計隨著雄安規劃的出臺,生態治理PPP業務將繼續成為環保行業的大主題。
從股轉官網披露的數據看,2017年,有多家環保企業中標PPP項目。
金達萊(830777)于2017年6月公告,公司與深圳市勘察測繪院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和平縣鎮、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PPP)。合作期限為30年,項目建設總投資約為3.31億元。
水治理(831511)公告,2017年9月,公司預中標南湖水質改善項目,預中標報價為1.79億元。
同時,陳青青提到,PPP在助力環保產業大發展的同時,也促使行業優勝劣汰,“強者恒強,行業集中度將更加提升”,“非上市或小環保公司很難拿到項目,只能做環保公司的環保公司了”。
首個環保稅征稅期開啟
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開始執行,標志著中國有了首個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稅種。依照規定,環保稅按季申報繳納,2018年4月1日至15日則是環保稅首個征期。
根據中央財經大學預測,我國環保稅開征后,預計每年環保稅征收規模可達500億元。
環保稅的征稅范圍為直接向環境排放的大氣、水、固體和噪聲等污染物。
環保稅的納稅人,則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
據了解,2018年4月1日,上海浦東新區開出首張環保稅稅票。納稅人是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
該公司主要研發和生產用于汽車、建筑、高鐵等行業的新材料,環境保護費改稅后企業因污染物排放量低于國家標準,享受到了稅收優惠,應交9400多元,減免近600元,實際繳納的環境保護稅稅款是8800多元。
申萬宏源(4.980,0.00,0.00%)研報顯示,環保稅的開征在一方面將提升高污染企業的排污成本,另一方面會鼓勵企業更新生產工藝,進行清潔生產,實現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