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近千億市值“光環”的血液制品企業上海萊士(002252.SZ),這次跌在了“炒股”上。
日前,其披露2018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2018年1-3月風險投資產生損失近9億元,或導致一季度凈利潤預虧6.53-7.19億元。
對此,上海萊士解釋稱,“2018年一季度,國內證券市場波動較大,預計公司2018年一季度投資業務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8.98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9.6億元,減少凈利潤8.16億元”。
可供對比的一組數據是,其2017年預計凈利潤僅8.5億元,也就是說,“炒股”三個月,直接吞掉了其一年凈利潤。
盡管因停牌逃過一劫,但是這家市盈率77倍的公司,如何扭轉“炒股”虧損,以及拓展主業空間,仍是市場焦點。
4月3日下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嘗試聯系上海萊士董秘劉崢,但電話無法接通。
不過,上海萊士證券事務部人士表示,投資虧損主要是持有萬豐奧威(12.410,0.00,0.00%)和興源環境(19.990,0.00,0.00%)這兩只股票,“主要是第一季度的市場變化,因為是公允價值變動,目前還是賬面上的虧損,目前這兩家公司都停牌了,我們是賣掉還是繼續持有,要等其復牌后再做計劃”。
炒股“踩雷”預虧9億
上海萊士涉足證券投資“生意”,可以追溯2015年初的大牛市前夜,上海萊士一頭扎進了A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其對萬豐奧威(002085)、興源環境(300266)、富春環保(8.410,0.01,0.12%)(002479)三家公司情有獨鐘。
2015年1月22日,上海萊士買入萬豐奧威1900萬股(因權益分派,后變更為4180萬股),耗資4.96億元,均價26.1元/股。
2016年2-3月期間,其以6504.5萬元增持萬豐奧威232.52萬股,累計持有4412.52萬股(權益分派,后變更為8825.04萬股)。
在2016年10月的高位上,上海萊士分別賣出萬豐奧威3000萬股、1700萬股,合計攬下6.68億元投資收益。
到了2017年6月,上海萊士又花費3.19億元買入萬豐奧威2005萬股。
2017年三季度,其仍持有萬豐奧威6955.9萬股,累計投資收益6.74億元。
除了直接持股,上海萊士還通過資管計劃和信托計劃間接買入興源環境。
2016年4月-2017年9月之前,其分別以3億元、1.5億元、3.33億元自有資金認購天治星辰5號資產管理計劃普通級份額、愛建民生匯博10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劣后級份額,廈門信托金雞報曉3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劣后級份額,累計持有興源環境6837萬股(1800萬股已賣出)。
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上述投資累計獲得收益2.814億元。
上海萊士還曾重金押注了富春環保。
2015年6月11日,上海萊士耗資1.98億元買入富春環保1000萬股。當年9月17日,花費1.8億元增持富春環保2000萬股。
不過到了2016年底,其出售上述股票獲得1133.02萬元。
2015年-2016年,上海萊士凈利潤分別為14.42億元、16.13億元,其中非經常性損益占比均在50%左右。其中絕大部分為投資股票收益,分別高達8.75億元、8.29億元。
“非經常性損益超過公司營收的10%就值得關注,超過30%比例有點偏高了”,4月2日,上海一家新三板公司財務總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憑借“炒股”支撐起半壁江山,上海萊士經歷風生水起,亦遇到江湖險惡。
“當時公司看好這兩家企業,在2015-2016年買了,長期持有,他們的業務和我們的業務也沒有關系,我們只是單純做財務投資”,4月3日,上海萊士證券事務部人士就此解釋,“作為行業內的優質企業,我們認為其目前遇到了短期的市場系統性風險”。
2017年11月23日,上海萊士再度出資2.5億元及1.8億元認購兩個信托計劃,分別購入萬豐奧威2295萬股(均價15.9元)及興源環境1258萬股(均價25.8元/股)。
不過,2018年以來,萬豐奧威累計跌幅達30.67%。一個關鍵節點是,3月2日其宣布終止籌劃一個多月的重組計劃,復牌當天即遭遇“一字”跌停。3月5日晚間,萬豐奧威“閃電”停牌,稱擬籌劃非公開發行事項,收購控股股東萬豐奧特控股集團持有的萬豐實業51%股權,卻讓不少投資者質疑“停牌太過隨意”。
值得一提的是,萬豐奧威停牌前價格僅為12.41元/股。
興源環境的情況不盡如人意,2018年以來累計跌25.96%,目前其因收購杭州綠農環境工程有限公司100%股權而停牌中,停牌前價格為19.9元/股。
據此前公告推算,上海萊士仍持有萬豐奧威和興源環境約9250.95萬股、5038萬股,而兩家公司的復牌表現,仍然未知。
主業受困另有隱情?
三個月“炒股”虧掉一年凈利潤,以血液制品為主業的上海萊士寄情于二級市場投資,到底是不務正業還是另有隱情?
此前,上海萊士在2017年業績快報中預測,2017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9.28億元,較上年減少17.13%。2017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8.50億元,較上年減少47.28%。
無論是從上海萊士2017年預計凈利的同比腰斬,還是從其近期的資本運作趨勢來看,其主營業務在近年來陷入發展瓶頸而增長乏力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寄希望于投資收益獲得業績支撐,或是其目前“炒股”的主要動因。
4月3日下午,第三方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就此分析,“目前全國單采血漿站數量200家左右,但因為國家對血漿站設立和管理等管控,很多地方不再增加采血站,整體上限制了采血市場的流動性,對血液制品企業而言,盡管其生產的產品需求大,但是供應跟不上,產量放大及業績大幅增長,存在一定難度。”
此外,上海萊士正籌劃與控股股東科瑞天誠及其下屬子公司天誠國際的重大資產重組,擬以160億元收購天誠國際控股的兩家境外血液制品企業BPL及BiotestAG。
“公司業績增量源于現有業務潛力的挖掘,以及通過并購的方式,國內國外都會考慮,此次重組,我們希望將控股股東在海外收購的兩家血液制品企業,注入上市公司。”上海萊士證券事務部人士還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