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海南省發改委宣布,為進一步擴大開放,充分發揮瓊港兩地比較優勢,促進互利共贏,經雙方政府批準,瓊港兩地決定在十個方面開展務實合作;其中在金融方面“鼓勵海南企業赴港上市”成為了備受矚目的一項政策方向。
官方鼓勵的背后,海南省企業赴港上市的確也有較大推動空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截至4月24日,海南省A股公司為30家;港股方面僅有航基股份(10.46,0.00,0.00%)(前美蘭機場,0357.HK)和中海石油化學(2.08,-0.02,-0.95%)(3983.HK)兩家企業。
在業內人士看來,香港資本市場的靈活性的確適合中小企業前往上市,此前,諸多沿海省份曾推動當地企業赴港融資。
4月24日,一位海通證券(10.58,-0.10,-0.94%)投行人士表示,加速推動海南企業赴港上市,一方面將對當地企業融資發展提供作用,另一方面在更具體的政策出臺后,也將吸引更多公司“登陸”海南島,增強當地經濟活力,成為推進自貿島建設的重要部分。
10年后的再激勵
“鼓勵海南企業赴港上市”成為瓊港互利共贏發展下備受關注的政策紅利。
目前,海南僅有航基股份、中海石油化學兩家港股企業,且均屬于大型國企。
其中,航基股份早在2002年上市,而中海石油化學的港股IPO時間也早至2006年9月,這意味著,海南省已長達12年未誕生過港股公司。
4月24日,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保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排除海南會推出更多配套政策以支持企業赴港上市。
“在方向明確后,可能會有更多政策細節出來,比如當時鼓勵掛牌新三板就會對企業進行財務補貼,”該保代強調,“經濟的、政策空間的、信息層面的可能都會有”。
“這些可能出現的具體政策可能也會對中小企業比較友好,同樣香港市場也是更適合中小企業上市的。”上述保代表示。
對于這一政策預期,也有投行人士對于海南省推動企業赴港上市的效果有所懷疑。原因在于,早在十年前海南方面就曾在鼓勵本省企業赴港上市的工作上有過動作。
2008年,時任海南省政府副秘書長(現任海南省國資委主任)倪健曾表示,香港一直以來都是海南對外開放的第一平臺,海南對外經貿關系的第一伙伴,瓊港經濟金融合作極具互補性;而當時舉辦的海南企業香港融資座談會上,也有專家預測將有更多海南企業赴港上市。
然而這一座談會后的10年內,海南并未再出現過一家香港上市公司。
“當時一個原因是金融危機,企業上市意愿和買方意愿都下降了,再后來A股IPO成為多數企業首選。”上述海通證券人士表示,“但主要也和海南當地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程度不足有關。”
在該人士看來,此次對于海南企業赴港上市的鼓勵不同于以往。
“上一次更多是金融行業內部的座談會,這一次的鼓勵則提到省級層面,加上自貿島等政策紅利,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企業對去香港上市產生興趣,”上述海通證券人士表示,“對中介機構而言,其中蘊含了巨大的業務機會。”
配套自貿島建設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瓊港互利共贏政策的到來,是強化海南地區對外開放的延續。
4月13日,黨中央宣布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而瓊港互利政策則緊隨其后的“出爐”。
“兩項政策幾乎是前后腳到來的,可以看出海南省是在對中央政策紅利的貫徹執行,”4月24日,海南省一位國有大行人士表示,“香港一直是國際金融中心和自貿港,通過強化海南與其聯系,顯然也能夠對自貿島建設提供更有力度的配套。”
事實上,在鼓勵海南企業赴港上市的同時,與香港其他的金融往來也在被鼓勵,例如支持海南企業在港發行債券及銀行貸款。
潛在的上市資源方面,業內預期海南省有望出現更多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
“從存量來看,海南省比較多的是制藥、食品和旅游企業,”上述海通證券人士表示,“但隨著自貿區和自貿港的建設,未來各類‘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乃至金融企業會越來越多,必然創造更多上市需求。”
當然海南企業培育上市也需要時間,而且從目前的估值差異來看,港股的市場相對于A股而言是否有足夠吸引力也是問題的重點之一。
“融資只是赴港上市的作用之一,更關鍵的是提高規范度,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提升公司形象,”前述保代表示,“因為海南島要建設自貿島,島內企業將來面對的市場必然也將是國際級的,在香港這個國際化程度更高的資本市場登陸必然有助于推進企業戰略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