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晚,為期三個多月的《這就是街舞》總決賽結束。帶動了街舞文化、打響優酷《這就是》系列網綜第一炮的同時,節目出品方“巨匠文化”也在收官之際申請掛牌新三板。根據轉讓說明書內容,胡海泉持有巨匠文化約72.17%的股份,“羽泉”組合另一名成員陳濤(陳羽凡)間接持股11.54%。
公告顯示,巨匠文化2016年度、2017年度營業收入分別為7855.80萬元、7197.87萬元;凈利潤444.07萬元、378.47萬元。
據了解,巨匠文化主營業務包括藝人經紀、娛樂整合營銷等業務,曾投資《舉杯呵呵喝》、《這就是街舞》等綜藝。《這就是街舞》的爆紅,讓巨匠文化和胡海泉的投資邏輯被市場關注。
藝人經紀占主導
收入構成上,藝人經紀占主導地位,2016、2017年分別收入7354.6萬元、5279.3萬元,占比94.62%、73.38%。
其余的收入中,娛樂整合營銷收入2017年進賬851.28萬元,占比11.83%,較上年的2.4%出現了較大幅度增長。此外,演唱會出品和版權收入方面均出現了增長。
作為巨匠文化的主要藝人,羽泉組合及兩名成員個人的收入是主力軍。
按照其公開的細則顯示,羽泉組合及成員的收入中,綜藝錄制占絕大比重。其中,《聲音的戰爭》錄制收入1695萬元、《夢想的聲音》第二季1695萬元、《加油美少女》1300萬元等。
高度依賴藝人經紀收入,一方面藝人的活躍直接拉動公司收入,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與藝人組合、個人的分成模式。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羽泉組合商業收入,計入公司收入為20%,組合收入80%;而成員個人的商業收入僅有10%計入公司收入,其余90%均為個人。
這樣的分成模式下,巨匠文化2016、2017年利潤僅為444.07萬元、378.47萬元。
整體來看,巨匠文化更像羽泉及成員的經紀公司,但隨著其在文娛產業的各項投資,其觸角也正在向網綜等熱門細分市場延伸。
投資邏輯浮出
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這就是街舞》總投資3億元,巨匠文化投資6000萬元,占比20%。該節目由優酷、天貓和巨匠文化聯合出品,由楊偉東、胡海泉等擔任出品人。截至5月7日,該節目共獲12.8億次播放,從其獲取的巨大流量和近6億的招商收入來看,對于即將掛牌新三板的巨匠文化來說,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投資個案。
為什么投資《這就是街舞》?
胡海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網絡綜藝在這個階段其實發展到了深水期,有大片化的趨勢,重資產投資一檔節目的投資風險很高,不確定能否產生相應商業回報和社會影響。未來很大的商業價值都在95后的消費生態里,而街舞作為潮流文化的一種,是未來年輕人的主流文化。而通過節目,啟動節目后市場是巨匠文化下一步的打算。
他告訴記者,“我們是本著看街舞這個潮流文化的邏輯去看(節目投資)的,節目是切入點,是吸引眼球的入口。未來,打造節目后市場,如流量達人,開拓更廣闊的街舞喜好,帶動藝術教育等,這都與產業鏈相關,可以衍生出來更多市場”。
2017年1月,巨匠文創產業基金成立,首期基金3億元,與GIO華興控股集團、國家音樂產業基金、中證金葵花、杭州金投產業基金合作。
與投資《這就是街舞》類似,胡海泉認為細分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會深挖未來的文化趨勢及其所出的細分市場,如潮流文化。如嘻哈文化、電音,與此相關的場景消費投資,如Livehouse、Club、音樂餐飲項目等。
回歸對文化產業的理解和耐心,這是胡海泉對投資文娛的態度。“回歸到我自己的邏輯,發現未來的消費群體對文化形態、文化產品的需求,從需求本身往前推導,從而判斷應該孵化什么樣的內容和團隊,投資怎樣的項目才具備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