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全鏈條拓展農業綠色發展空間,培育綠色低碳新增長點,加快形成發展新動能。
農業生產活動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來源。在“碳中和”背景下,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用生態肥料替代化肥等,對減少農業碳排放具有積極的作用。這其中,環保酵素的使用是一個代表。近年來,酵素農業在我市不少地區進行了積極試點。
酵素農業如何有效推廣?能否真正為農戶帶來實惠?怎樣打造以“酵素農法”為核心的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日前,記者對部分實施“酵素農法”的鄉村進行了實地走訪和調查。
從大米到果蔬,酵素種植全面開花
4月8日一早,在奉化大堰鎮箭嶺村的酵素農業試驗田里,村民王文定將一桶環保酵素搬到田間,用大勺澆灌到地里,為土豆施肥。
今年開春,王文定種下三畝土豆,但他沒有像以往一樣使用農藥和化肥,而是使用酵素種植。老王說,用酵素種植,土豆不會長蟲,雖然個頭小一點,但品質好、口感佳,每公斤可賣到10元,效益是普通土豆的兩倍多,“雖然土豆才種下,但已被預訂一空了”。
箭嶺村可以稱得上寧波酵素農業的“策源地”。早在2017年,“環保酵素推廣達人”劉安芬就在村里試點種植酵素生態水稻。箭嶺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國說,最初只種了三五畝,這幾年面積逐步擴大,已有近20畝,去年村集體銷售生態酵素大米5500余公斤。
除了水稻,箭嶺村還利用環保酵素,種植了30畝獼猴桃。“因為不用化肥,完全生態化種植,培育出的獼猴桃汁多果甜,銷路很好。”王建國說。
這兩年,環保酵素從大堰山村走向了平原,應用到更多農作物的栽培。江口街道周村是遠近聞名的蔬菜村。2019年,在街道干部的帶動下,村里開辟了一塊7畝的酵素蔬菜園,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激素、不用除草劑,只用酵素種植。
村民周高仁說,他用酵素種植青菜、菠菜、蘿卜等多種蔬菜,長勢不錯。“靠著不斷琢磨,我現在對酵素的配方、使用越來越得心應手,蔬菜畝產量也提高了。”周高仁說,相比于使用農藥化肥的蔬菜,用酵素澆灌的蔬菜生長周期會長一周左右,口感更加鮮甜。現在,他已經有了一批“粉絲”客戶。像酵素青菜,最貴時賣到每公斤20元,客戶還搶著要。
農業部門技術人員說,現在農戶對酵素產品的認知度在上升,像鎮海、鄞州等地的一些果蔬園,近年來通過小面積試驗,使用酵素種植水果番茄、草莓、葡萄等果蔬。“酵素種植的推廣,跟市民對此的認識、接受程度提升有密切關系。在前期的垃圾分類宣傳中,很多地方介紹用菜葉子等制作酵素,從而使得酵素農產品擁有了生態概念,得到廣泛認可。”該技術人員說。
“酵素農法”這筆賬怎么算?
酵素農業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在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受到廣泛追捧,傳入中國也就10來年時間。
在箭嶺村的酵素制作場里,記者看到現場擺放著一個個碩大的塑料桶,桶里是靜靜發酵的酵素材料。村民毛浩良說,環保酵素是由紅糖、植物鮮垃圾和水,按照1:3:10的比例混合,經過3個月時間發酵制成的。因此,制作酵素是有成本的,每年村里要采購五六百公斤的紅糖。村民家產生的有機廚余垃圾,像蔬菜葉、殘余的水果等可以用來做酵素,其他的只能漚肥,混合成復合肥。“收集的廚余垃圾,每10公斤能做酵素的只有1公斤多。”毛浩良說。
使用環保酵素種稻種菜,能否獲得額外利潤?王建國給記者仔細算了一筆賬。箭嶺村用環保酵素種出來的生態大米,畝產量約300公斤,按照每公斤18元售價來算,每畝收入5500元,用化肥農藥種出的高山大米,每畝收入在2500元至2800元之間。
“表面上看,酵素大米比普通大米能賣高一倍的價格。但用酵素種植,完全要靠人工精耕細作,勞力成本相當高,此外還要用大量的有機肥。”王建國說,制作酵素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此兩者相比較,酵素種植成本要高出一大截,綜合下來實際利潤相差無幾。
有鑒于此,今年“退花還田”后,箭嶺村增加了幾十畝稻田,但村里并沒有打算擴大酵素水稻的種植。原因一是缺乏勞力,二是看不到有更多的利潤產生。
王建國說,箭嶺之所以發展酵素農業,看中的是社會效益,這要遠遠大于酵素農業本身的利潤。該村通過酵素農業這一渠道,讓廚余垃圾變廢為寶,實現循環再利用,也打出了大堰“酵素良耕”這一品牌。種一畝地,要消耗200公斤的酵素,迄今為止,箭嶺村回收制成了40噸環保酵素,“消滅”了近50萬公斤廚余垃圾,“零污染村”經驗成為全國山區生態環保的一個典型。
著眼低碳綠色,小眾農業打好特色牌
對于“酵素農法”,農技專家大多持肯定的態度。市農業農村局農田管理處負責人李永華說,使用環保酵素,其實是一種生態循環農業,最大的好處是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有助于改良土壤,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對城市人來說,在家里制作酵素也不難,用來種花種菜挺好,對教育孩子認識、探索自然奧秘,很有幫助。”李永華說。
不過,從農業生產實際來看,大規模推廣使用環保酵素,也存在著不少難度,即便像箭嶺村這樣開展了多年的酵素種植,其每年生產的環保酵素數量也很有限。大堰鎮組織委員盛貞貞說,酵素種植的規模化推廣,需要高度的組織化,把人力、物力等各要素都調動起來,而且要保證制作材料的來源,具有相當的難度。
“因為大堰是水源保護地,必須走生態農業道路。”盛貞貞說,今年大堰準備在后畈、南溪兩個村搞酵素農業試點,結合生態大棚和水肥一體化、微生物改良土壤等技術,探索綠色低碳農業之路。鎮里新申請了“酵冠自然”商標,下一步要推出系列酵素農產品,發展鄉村研學教育和休閑旅游,創建全省首批低碳鎮。
農業專家說,酵素農業目前還是“小眾”產品。要做好酵素農產品這篇文章,找準產品定位、打好品牌很重要。像上海某大棚果園,利用環保酵素給果樹施肥、殺滅病害,其產出的水蜜桃售價高達每公斤30元。果園主人說,他們的酵素蜜桃,很大一批客人是孕婦或剛生產的寶媽,對果品安全性特別注重。小眾化精準營銷,主打生態環保的思路值得借鑒,這將為酵素農業開辟更大的市場。
(記者余建文通訊員毛節常嚴梓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