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投影360o重建的數字文物“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數字敦煌”資源庫、藝術創作與區塊鏈技術碰撞而生的中國加密藝術作品……在剛剛閉幕的文博會上,諸如此類“文化+科技”元素隨處可見。
記者連續幾日探館發現,隨著5G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飛速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呈現強勢引領態勢,科技力量正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并不斷催生出文化產業新應用,助力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賦能文化產業新模式。
由于獨特性、脆弱性等多方面原因,一些文物無法公開展出。又因為空間等條件限制,一些文物迷不能夠親眼目睹考古的過程。但是在科技賦能之下,催生了許多文化產業新應用,不僅可以把過去在博物館束之高閣的文物數據化,讓古老的藝術“活起來”,甚至可以讓游客云體驗考古過程。
走進四川館,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座青銅大立人雕像。在“云上交互展覽”板塊,全息柜展示運用數字化技術“探測—挖掘—掃描”3D精細化建模,全息投影360o重建的數字文物“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現場還展示出一臺觸摸一體機,再現三星堆考古挖掘現場。記者體驗發現,只要動動手指觸屏掃除屏幕塵土,就可以有“出土考古文物”的感受。
正是因為有了科技賦能與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如今人們坐在家中就可以實現暢游世界。在本屆文博會上,甘肅展團展出了由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在電腦搜索界面輸入“數字敦煌”,即可云端暢游敦煌莫高窟。
本屆文博會,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藝術品——加密藝術作品。恩弗數字藝術CEO常暉稱,通過區塊鏈技術與數字媒體藝術的創新融合,創作出的NFT加密藝術品,其唯一性和所有權在區塊鏈上能夠進行驗證,可以幫助數字藝術家解決作品的版權問題,使收藏數字藝術作品成為可能。未來,區塊鏈技術將更多地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融合,推動形成數字維度的藝術新經濟體。
(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