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零售格局正被改寫。商業綜合體已然成為白熱化的戰場,社區購物中心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與此同時,互聯網影響下的多渠道競爭格局和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也都要求傳統零售挖掘更大的潛力,融合重構商業形態。
這時候,到底應該要“快”起來還是要“慢”下來?要往“大而全”發展還是做“小而美”的生意?
11月16日,2022聯華華商集團商業大會在杭召開。大會以“在‘快與慢’中找尋客戶價值增長新引擎”為主題,零售精英、商業大咖、學者專家圍繞“挖掘零售終端‘價值錨’”“打造供應端‘價值錨’”“大變局下的‘快與慢’”等議題,把脈零售業時代新課題,旨在通過大會深挖客戶價值本質,探尋增長動力源,構建長期增長。
以聯華華商為樣本,結合亞馬遜、SKP、伊藤等多個案例,這場大會為零售人帶來全新的思考維度和視角。
“快”的是應用創新的速度:要賽道正確,要反應敏捷
權威數據顯示,今年國慶長假全國購物中心總客流為7.86億人次,場均日客流為26766人次,相比去年國慶下降8.3%,相較2019年則降幅達到24%。這樣的結果是在疫情常態化、電商形成的多渠道競爭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難發現,消費者變得更“宅”了。
近年來,浙江大力推進“未來社區”,要讓“未來社區”更人本化、生態化和數字化,這對搭建鄰里場景、服務場景、健康場景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以上背景和大量調研,和橋商業設計(北京)有限公司商業前策總經理林雯烜判斷,未來,社區鄰里中心蘊藏巨大的商業價值。“商業拼的是渠道效率,如果超市是個水池,構建鄰里中心相當于鋪設更多水龍頭,在現在的形勢下觸達更多消費者。”鄰里中心是怎樣的概念?參考新加坡和美國的經驗,鄰里中心通常在步行10分鐘的位置,是小體量、便利、能夠促進高頻消費的場所。
在林雯烜看來,把人的需求導入到社區是趨勢:“未來的商業有兩個走向,要么做成遠距離一站式,如宜家、麥德龍,要么就是離消費者近。”
事實上,“離消費者近”不止是距離上的貼近,也應該解讀為“更懂消費者”。中國零售迅猛發展的這20年,消費者已經從“有就可以了”“便宜點就可以”轉變到了“追求極度新鮮和極度多樣化的生活方式”。連續20余年領跑浙江零售市場的聯華華商已經迅速展開大賣場的“煥新”和社區購物中心的布局,以期通過四重升級讓實體店變得更有趣、更有精神。
“首先我們得點燃味道,打造更多的標品提升超市的煙火氣;我們要進行客層調優,用高品質引導消費從而提升績效;第三,我們要在賣場當中呈現更多的特色,更有個性;另外,快速響應也離不開數智驅動,我們也在積極構建數字驅動作業的智慧化門店管理系統。”杭州聯華華商集團副總經理唐海莉透露,通過對伊藤洋華堂的學習借鑒,聯華將熟食比例、標品比例及自有產品比例進行提升。
“以華商星光城店為例,在生鮮標品、高成長性品類和差異化供應鏈占比提升后,該門店毛利率平均比其他門店要高,它的盈利能力更強。”此外,聯華繼今年推出三墩厚仁店之后,還將嘗試打造更多主題店,正在醞釀中的江城1981項目就將承載更多社交、聚餐等生活體驗功能。
“慢”的是價值觀的堅守:慢下來思考和誰學習,怎么對標
如果說,“快”是能力和果敢,“慢”就是格局和境界,把握好“快與慢”既要謀定而快動,蹄疾而步穩,又要在戰略上勇于進取,在戰術上穩扎穩打。
自數字化時代開啟,中國及全球經濟就處于持續創新的“百年大變局”,不僅僅是零售行業,全球的企業和企業家不斷經歷新的全方位挑戰和機遇,數字經濟的特點是速度快,而長期價值又要求企業敢于“慢”,快慢之間的平衡正是企業家的經營哲學和藝術。
大會上,杭州聯華華商董事長張慧勤分享了聯華華商的“快慢經”。未來,聯華華商致力于打造百年企業,要建設以零售為基礎的數智化融合型商業服務新平臺,打造“讓消費者更喜愛我們”的美好生活新中心。這就需要企業“慢下來”,去思考應該向誰學習,應該怎樣對標。
以亞馬遜的14條增長法則為例,“這里呈現了從測試構建加速規模的四象限增長模型,我們可以看到,任何創新在孵化的時候都需要經過測試,一旦測試通過,就要以用戶的數據來決定和構建運營的模式,然后讓飛輪快速地實現加速,最后通過規模化來打造收益遞增的商業模式。”張慧勤表示,未來五年,聯華華商也將以此為標桿,同時堅持以“超市為主體,購物中心和便利店為兩翼”,供應鏈建設、自有品牌建設和鯨選線上建設為原點的“一體兩翼三原點”的戰略框架,堅持招商、運營、營銷數據化的四個驅動,打造數智零售新生態。
經濟大潮波濤洶涌,產業周期跌宕起伏,只有專注做好一件事,堅持長期主義,追求長期價值,才是基業長青的制勝之道。事實上,所有零售企業都應該認識到,客戶價值創造是如今企業最應該堅守的價值觀,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記者 丁姿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