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走進建德市更樓街道湖岑畈蔬菜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鱗次櫛比,十分壯觀。大棚內,紅菜心、南瓜、絲瓜等蔬菜已經成熟,這些蔬菜被菜農采摘裝車運往農批市場,在不斷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也為當地的老百姓找到了家門口致富增收的渠道。“現在一天可以采摘南瓜200余斤、絲瓜100余斤、紅菜心400余斤。”基地負責人傅建國說。
近年來,更樓街道嚴格落實“菜籃子”工程項目推進工作,立足交通、水源、市場的優勢,打造精品蔬菜基地共富聯合體。通過不斷調整農業結構,已初步形成一條集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禽類養殖等農業生產為一體的花果溝。尤其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落地更樓街道后,更是直接帶動了當地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使蔬菜成為更樓街道的農業主導產業。
據了解,更樓街道精品蔬菜基地共富聯合體位于更樓街道湖岑畈村和洪宅村,項目以湖岑畈村、洪宅村為依托,通過發揮本地農批市場、新希望牧場有機肥等資源優勢,共同建設精品蔬菜基地,目前一期的湖岑畈村64畝蔬菜基地已投入使用,二期將新增建設蔬菜基地236畝和相關配套設施,總投入760余萬元,預計2022年底完成。
項目建成后將由湖岑畈村、洪宅村以行政村為管護主體,積極招引農業大戶或農業公司,預計每年給村里帶來經濟收入40余萬元。同時該項目的建成,不僅有利于打造更樓街道有機農業的產業品牌,更有利于街道農業產業發展整體規劃的順利實施,帶動周邊農戶的就業。
“建德農批市場可供應我市整體60%的蔬菜,為增加農批市場蔬菜供應量,街道在2022年將投入1500余萬元發展現代農業以及農業基礎設施提升,高質量建成溫室大棚、連棟大棚,種植蔬菜面積360余畝,預計年產量達2400余噸,產值可達1800余萬元。”更樓街道農業負責人介紹道。
在數字化改革的浪潮下,更樓街道還強化了農業技術轉型升級,積極推廣無公害蔬菜種植新技術,不斷創新提高科技附加值,在石嶺村硯然谷觀光農旅項目首創“魚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產品定向供應中高端超市,單價同比提升200%。
接下來,更樓街道將在強產業、抓項目、促共富上發力,推進農業產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為百姓的“菜籃子”供應更多豐富、優質的產品。
(記者 胡月華 建德微融圈 鄭祎 沈恒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