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11日將在昆明開幕。10日,中國科學院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發布了多項生物多樣性成果。
“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在國家水平摸清主要生物類群和植被類型的目標。”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從生物多樣性資源的現狀、保護、收集、保藏、開發和利用,及大數據平臺建設等方面介紹了中科院相關成果。
2021年發表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1版)》中包含了11.5萬個生物物種。僅2020年,我國發表的新物種超過2400種,占全球新發表物種總數的10%以上。近年來,中國建立了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其中,鳥類網用衛星追蹤器標記了140多種4000多只遷徙鳥類40多億條數據。正在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和即將啟動的第三次新疆自然資源科考等將為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本底和變化提供翔實資料。
《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匯集了735萬份生物資源數據。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保存了17468種、25.8萬份生物種質資源,使我國的特有種、珍稀瀕危種及具有重要經濟、生態和科研價值的物種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記者 岳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