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過去半個月浙江、杭州的大事要事,“民營經濟”四個字躍然而出。
這是以“民營經濟”為核心聚焦點,以“助企開門紅”為工作主抓手的半個月。
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在杭州高規格召開,省市領導密集走訪調研、上門服務,幫助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為他們穩中求進、創新發展鼓勁提氣和助力賦能。
省委省政府釋放的政策信號無比清晰: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動新時代民營經濟新飛躍。這也為杭州這座“民營經濟之都”重整行裝再出發,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南。
“最大特色和優勢”
需要最堅定力挺
重申“兩個毫不動搖”,就是重申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
眾所周知,我國民營經濟有一個“56789”的說法。5——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60%以上的GDP;7——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民營經濟的企業數量占90%以上。
具體到民營經濟的大省和強市——浙江和杭州,不僅符合上述結構性特征,部分指標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地位和重要性更加凸顯。
對此,省委書記袁家軍在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大會上用三句話加以概括:“民營經濟是浙江發展的金名片,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民營企業家是浙江的最寶貴資源、最寶貴財富。”
而杭州作為浙江省會城市,2021年有36家民營企業上榜“中國民企500強”,上榜企業數量連續19年蟬聯全國城市第一;“2021浙江民營企業200強”里,“前3強”都在杭州,分別是阿里巴巴、吉利控股集團和榮盛控股集團;在全國工商聯開展的“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活動中,杭州已經連續3年排名“營商環境最好的10個城市”之首。
我們說杭州是中國的“民營經濟之都”,可謂恰如其分、當之無愧。
如今,浙江和杭州所擔負的使命重責——共同富裕示范,又更加迫切需要民營經濟、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的更大作為。
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就是一場有關“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社會實驗。在這場社會實驗中,民營經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只有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多創造就業崗位、多提高員工薪資、多產生利潤稅收、多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同時“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夯實物質基礎,為貫通包括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在內的整個社會收入分配格局注入源頭活水。
正如袁家軍所指出的,民營經濟成為發展的主力軍、轉型升級的排頭兵、平穩發展的壓艙石、創新創業的主戰場、共同富裕的主引擎。
對于浙江和杭州而言,“最大的特色和優勢”,當然需要最堅定的力挺、最有效的保護、最有力的支持。
逆境之中更需
“開門有陽光”
然而,毋庸諱言,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民營經濟發展遭遇了一系列困難和挑戰。去年年末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這些困難和挑戰有著極為精準凝練的概括: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
浙江和杭州的民營企業家們在市場風浪中搏擊,必然對此有著更加切身的感受。
比如需求收縮,受疫情持續反復影響,部分傳統線下服務行業如餐飲、住宿、旅游等仍面臨客源不足的問題,還在艱難恢復之中。又如供給沖擊,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漲價擠壓了部分制造業企業的利潤空間,進出口“缺箱”“缺艙”“缺柜”推高了物流成本,芯片、數控機床等“卡脖子”關鍵零部件短缺阻斷了企業正常生產經營。至于預期轉弱,則與前兩重壓力密切相關,因為不確定因素增多,導致部分企業家發展信心不足,不敢增資擴產、不敢轉型升級、不敢加碼布局……
逆境之中,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大會的適時召開,“助企開門紅”活動的深入開展,為廣大民營企業“雪中送炭”,讓他們在數九寒天“開門有陽光”。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劉捷近期密集走訪調研了錢塘區、濱江區、蕭山區、余杭區、臨安區、臨平區等,深入開展“助企開門紅”和企業大走訪活動,直插一線、直奔現場為企業紓困解難。
在錢塘區,劉捷強調要落實落細各項惠企政策,把服務精準送到企業發展的急需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塑造變革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一季度開門紅和社會大局穩定。
在濱江區和蕭山區,劉捷強調要堅持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進一步拉長長板、補齊短板,加快民營經濟數字變革,深入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實現數字經濟與制造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在余杭區和臨安區,劉捷強調要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充分彰顯城市魅力。
在臨平區,劉捷強調要全面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推進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為核心,強化技術攻堅,帶動產業集聚,不斷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凜冬終將過去,暖春必會到來。杭州的民營經濟,也必能在政企合力、奮楫前行的接續努力中,實現新的飛躍。
(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