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批年報來看,基金還是偏重青睞藍籌股。日前,伴隨著月底臨近,公募基金2017年年報陸續披露,包括國泰、海富通、工銀瑞信等至少19家公司發布2017年年報,而從目前首批年報來看,除了繼續青睞藍籌股外,部分中小創個股也受到追捧,而在結構性行情的背景下,選股依然是基金的共識。
亮點一:
選股趨勢愈發明朗
繼去年之后,基金今年依舊延續選股的整體思路。統計顯示,基金去年買入金額最多的為中國平安(65.670,0.27,0.41%)、中國太保(34.670,0.26,0.76%)、伊利股份(27.890,0.96,3.56%)等藍籌股,信維通信(36.120,0.04,0.11%)、安通控股(15.720,-0.15,-0.95%)等則被基金大幅減持。
統計顯示,目前公布年報數據的個股仍以加倉藍籌股為主,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伊利股份、五糧液(67.050,2.31,3.57%)成為基金資金最為青睞的對象。在基金加倉買入個股前20位中,僅有利亞德(23.450,-0.53,-2.21%)一只創業板個股身影。從外,基金對陽光電源(18.500,-0.28,-1.49%)、尚品宅配(196.020,-0.49,-0.25%)也較為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從季度持倉變動比例來看,部分中小創個股開始受到資金追捧。去年四季度,基金對菲利華(14.220,-0.09,-0.63%)、藍曉科技(33.800,3.07,9.99%)、福瑞股份(13.350,0.00,0.00%)、華策影視(11.760,0.08,0.68%)的持倉明顯出現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基金公司之間管理費差異亦在逐步擴大,工銀瑞信、廣發基金以及華安基金、國泰基金旗下產品均超過90只,管理費收入也超過9.6億元。但恒生前海、紅土創新、紅塔紅土等公司,去年管理費收入不足千萬元。
亮點二:
凈利潤10億元陣營顯現
隨著工商銀行(6.070,0.09,1.51%)、建設銀行(7.570,0.14,1.88%)、海通證券(11.370,0.14,1.25%)、招商證券(17.340,0.41,2.42%)等多家金融機構2017年年報披露,作為這些機構子公司的多家大型基金公司經營數據也密集曝光。
工商銀行年報顯示,其持股80%的工銀瑞信基金2017年實現凈利潤高達18.39億元,同比增長12.07%;年報并未披露工銀瑞信基金營業收入情況。截至2017年底,工銀瑞信基金管理113只公募基金和570個年金、專戶和專項組合,管理資產總規模1.3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規模5475億元。
招商證券年報顯示,其持有49%股權的博時基金2017年營業收入31.02億元,凈利潤9.39億元,分別較上一年增長28.45%、33.76%。截至2017年末,博時基金資產管理規模7587億元(不含子公司管理規模),同比增長23.68%,其中,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剔除聯接基金)4412億元,同比增長17.35%。
海通證券持有27.78%股權的富國基金,2017年營業收入23.68億元、凈利潤7.26億元,分別較上一年略微下降4%和3%。截至2017年底,富國基金總體資產管理規模4285億元。
此外,易方達基金凈利潤14.02億元,華夏基金凈利潤13.67億元,均在10億元以上。
亮點三:
超級散戶成為風景線
從目前來看,公募基金投資者不乏超級散戶,截至2017年末,個別投資者用億元資金申購少數產品,成為相關產品的第一大持有人。
截至2017年末,共有49名自然人至少成為1只公募基金產品的第一大持有人。其中,梁小紅、李怡名、高德榮更是成為多只基金產品或相關份額的第一大持有人,這些基金也多為被動管理的指數基金或ETF基金。
詳細數據顯示,梁小紅分別持有國富中證100A、工銀瑞信深證100A這兩個基金份額339萬份、165萬份,分別占基金上市總份額的31.03%、30.19%。2017年,上述兩只基金均取得正收益,2017年的利潤分別為3921.92萬元、855.31萬元。梁小紅2017年通過重倉上述兩只基金,大概率取得了不少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李怡名的資金量顯得尤為龐大。截至2017年末,李怡名重倉持有3只基金產品共近1.16億份,僅在國泰中證全指證券ETF基金上,李怡名就持有9864萬份。而在國壽安保養老產業A上,李怡名個人就持有794萬份,持有占比為56.34%。
亮點四:
今年投資“兩條腿走路”
對于今年的市場,首批年報基金普遍較為樂觀,但投資方向將不僅局限于盈利與估值雙雙提升的白馬股,成長股也開始受到追捧。
華夏行業基金經理表示,很多龍頭白馬已經在2017年實現盈利和估值的雙升,2018年將主要是盈利增長帶來的投資機會,估值再大幅擴張的機會已經不大。
去年股基業績排名第二的國泰互聯網+基金經理彭凌志表示,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未來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行業具有較好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等領域也蘊含著投資機遇。再者,與中國宏觀經濟較為相關的金融等行業也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
新聞鏈接:
基金新掌門青睞成長股
銀華基金旗下金?;鸾浝碇芸蓮┱J為,今年A股投資將不再是簡單的押“大”押“小”,在經濟中長期向好以及入摩、監管趨嚴等眾多因素影響下,投資將會進一步回歸到基本面研究,業績主線下的價值投資仍然是主流。在周可彥看來,未來他看好的低估值、高價值股大概率分布在銀行、壽險以及之前一直看好的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方向上的投資標的。
浦銀安盛基金褚艷輝指出,強中選強的主旋律在未來不會改變,但同時也不能忽略新中選優。新經濟的個股更加注重內生增長的確定性和估值的合理性,投資者應仔細甄別,選擇真正的優質成長型公司,而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尋找更多的“安全墊”類型資產,把高盈利能力、低估值、高股息率的行業龍頭公司納入投資的視野。
在上投摩根孟亮看來,中國“獨角獸”企業的涌現不會是短期行為,而是長期趨勢。孟亮認為,中國經濟正逐步轉向高質量增長,從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產業轉向重點發展環境友好、技術先進、節能環保等方向的產業,這就要求行業、企業在技術、模式和行業方面進行創新。另一方面則是創新基礎已十分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