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勇
從上市之初的“意氣風發”,到如今的“心氣全無”,對于創業板公司易世達來說,還不到8年。
遙想2011年年初,易世達披露上市后的首份年報稱,7.78億元的募資凈額讓公司覺得發展資金充足,要將公司打造成擁有世界領先的余熱利用技術、生物質能技術的新能源開發推廣應用型企業,使公司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新能源領域的技術領先企業。
不過事與愿違,七年后的2017年報中,公司卻無奈地表示,目前主營業務余熱發電和光伏發電均遭遇較大的經營壓力,短期內無法實現重大突破。
另外,易世達還在2017年報中表示,公司要積極探索“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產業,力求通過兼并、收購、股權投資等方式開創經營新局面。有投資者就此給了記者一個通俗的解釋:“就是目前的主要業務還不太好干,壓力很大,未來想干點啥,還沒想好,都得靠賣”。
《證券日報》記者以投資者的身份,致電公司咨詢,對于未來兼并、收購等方面的合作,有無具體目標,公司工作人員稱,“不清楚”,而對于控股股東質押股權比例過高的事項,也回答稱,“只是代控股股東履行信息披露。”
上市八年虧的“底掉”
轉讓參股公司股權
易世達公開披露的2010年度報告顯示,上市首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93億元,同比增長51.13%,凈利潤6616.80萬元,同比增長73.60%。不過2010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卻成了公司此后再也無法觸及的巔峰。
《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從2011年開始,易世達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呈現震蕩下滑,截至2017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1.13億元和-2.64億元,分別較2010年下降80.94%和498.98%。這7年中,公司僅2015年的營業收入增長38.13%,其余6年均為下滑。凈利潤方面,公司僅2013年凈利潤實現增長52.04%,另外6年也均下滑。
而從2016開始,易世達進入了虧損模式。2016年公司凈利潤為-6225.83萬元,同比降875.42%,2017年公司虧損2.64億元,同比下降324.44%。記者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易世達上市八年,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卻是-1.50億元。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8年年初,易世達披露的一份關于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顯示,公司于2017年6月底轉讓的一份參股公司的股權,極有可能收不到錢。
公告顯示,公司以2250萬元的對價將持有的海南亞希投資有限公司18%股權轉讓給自然人劉里。股權轉讓協議簽訂后,經多次協調,劉里拒絕履行支付股權轉讓款等義務。經與審計機構充分溝通,并經外部法律機構出具分析意見,對劉里的應收款項收回可能性極小,公司擬對該筆應收款項100%計提減值準備,本期計提2250萬元。
記者查閱公告得知,當時約定的付款方式也比較拖拉。公告顯示,簽訂協議的各方一致同意,股權轉讓款在協議生效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支付250萬元;2018年至2022年每年12月31日前支付200萬元;2023年至2024年每年12月31日前支付500萬元,也就是說,這筆股權轉讓的資金,要到2024年年底前才能結清。
除了上述轉讓的海南亞希18%股權,2017年年底,公司稱為了有利于在太陽能相關行業、光伏發電業務及有關新能源等領域的拓展,借助優質的資源和平臺,尋求更適宜的發展模式,爭取早日開創經營業績的新局面,轉讓全資子公司廈門易世達新能源有限公司45%的股權,合計對價450萬元。
“賣房賣地”增現金流
高管層紛紛出走
除了下屬公司股權,易世達還在賣房賣地。
2018年年初,為盤活存量資產,易世達與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簽署《意向書》,由園區管委會整體回購公司“易世達科技園”項目用地及地上建筑物。
公告顯示,“易世達科技園”項目于2011年10月份開工建設,2015年12月份項目基本建成,已經完工6號堆場和7-10號4個單體建筑,建筑面積為1.74萬平方米,項目因未竣工驗收,截至2017年12月31日,計入“在建工程”科目,帳面原值6287.92萬元,涉及的土地使用權計入“無形資產”科目,帳面原值為3350.96萬元。易世達在相關公告中稱,項目由于外部配套等原因,至今尚未投入使用。
公司披露的相關協議書顯示,為有效解決易世達作為上市公司面臨的業務轉型、資金受限等諸多困難,園區管委會同意整體回購“易世達科技園”項目用地及地上建筑物。此外,為促進易世達加快發展、拓展新項目,園區管委會將對易世達的經營發展給予相關政策扶持。
易世達在公告中表示,“易世達科技園”項目多年受配套等各種原因影響一直未達到預期目的,若能如期完成回購,將有助于公司盤活低效資產,提高運營效率,增加現金流。
業績不振,公司高管層也不穩定。自2015年9月末韓家厚辭任后,從最開始的賴建清,到2016年的林曉輝,再到2017年的陳祥強,光董秘就換了三個人。
記者查閱公司披露的一系列公告得知,2015年9月28日,韓家厚辭去董事、副總裁、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戰略委員會委員等職務。2016年9月9日,賴建清辭去董事長等一系列職務,僅留任董事,并在2017年1月份辭去董事一職,徹底離開公司。2017年4月25日,時任董事、總裁吳愛富,董事、董事會秘書林曉輝也辭去了在公司的所有職務。2017年4月28日,非職工代表監事戴楠請辭,2017年7月6日職工代表監事羅桂生辭職。2017年8月1日,侯宏啟、林志、肖作平三位未到屆的獨立董事同時請辭。公告顯示,對于辭職原因,侯宏啟稱因長期居住在國外,業務比較繁忙;林志稱因近期工作繁忙,無法投入足夠的精力擔任公司的獨立董事;肖作平則直接稱因個人原因請辭。2017年9月29日,一直在公司管理層的何啟賢董事也辭職離開。
“人還沒認熟,名片還沒揣熱乎,人就變了。”近兩年參加公司股東大會的投資者對記者表示。
除了經營管理人員的紛紛出走,記者還留意到,易世達原有《高新技術企業證書》于2017年9月28日有效期屆滿后,公司已不再享受關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根據相關規定,公司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自2017年度起將由15%調整為25%。
經營巨虧不忘“高送轉”
大股東所持股權全數質押
雖然從2016年以來公司業績虧損,易世達卻出人意料的推出了一份高送轉分紅方案。今年2月份,易世達發布《2017年度利潤分配預案的預披露公告》,公告顯示,公司擬以截至2017年底總股本為基數,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5股。公司實控人劉振東表示,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有利于擴大公司股本規模,增強公司股票流動性,有利于廣大投資者分享公司發展的經營成果,兼顧了股東的即期利益和長遠利益,與公司經營情況及未來發展相匹配。
不過公司推出高送轉方案還是受到了市場的質疑,有投資者認為在業績虧損的情況下強推高送轉目的不純。在2018年4月20日公司召開的業績說明會上,多名投資者就利潤巨虧情況下推高送轉方案問題向公司發問。當時,公司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財務總監陳祥強稱,業績盈利與否不是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的必要條件。轉增股本有益于公司擴大股本,提高股票流動性,以及對外經營業務的開展。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自杭州光恒昱股權投資合伙企業(以下解稱“杭州光恒昱”)通過協議轉讓取得控股權以來,其所持有的易世達股份就一直都是質押、解除之后再質押的狀態。
2017年9月15日,易世達披露的關于控股股東部分股票進行質押式回購交易的公告顯示,杭州光恒昱于2017年9月14日將持有的460萬股股票進行了質押式回購交易。截至公告當日,杭州光恒昱所持公司股份累計被質押2193.80萬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84.97%。記者查閱相關數據發現,當時公司的股價在27元/股(未復權,下同)左右,不過到了今年的2月初,公司的股價一路下跌,最低時曾跌至20.56元/股。
記者留意到,在易世達分配方案披露后,公司股價已一路走高,5月21日一度突破30元/股。
雖然股價暫時來看已經無虞,但是,4月25日,在杭州光恒昱將以前質押股份全部解除質押的兩天后,其將所持的全部股份再度質押。
易世達4月26日披露公告稱,杭州光恒昱于4月25日將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2582萬股都進行了質押,質押到期日為2021年2月6日。當日披露的公告中還特意強調,杭州光恒昱質押的股份目前無平倉風險。
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高比例質押公司對股價非常敏感,公司股價過低就存在很大風險,如果不能穩定住股價,且股東不能按要求補充質押品的話,或將存在被強行平倉的結果。
主營業務壓力重重,易世達寄希望于業務轉型。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公司董秘陳祥強在4月20日的業績說明會上,回答投資者提問時曾表示,公司主營業務余熱發電和光伏發電目前均遭遇較大的經營壓力,公司亟待業務轉型和新利潤增長點的挖掘。公司未來發展戰略將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國家戰略重點發展的領域產業,力求通過兼并、收購、股權投資等方式開創經營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