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昆山完成了近兩萬畝“低效用地”的資料入庫工作。按照規劃,這些低效工業建設用地將逐步騰退或再利用,這是昆山連續5年用工業用地總量“零增長”推動城市發展向科創轉型后,再次對標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以工業用地總量減量的方式倒逼城市加快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作為制造強市,昆山的工業用地面積超過20萬畝,國土開發強度超過上海,接近飽和。土地產出分布不均, 40%工業用地創造了90%的稅收。
2015年,昆山提出要打造“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目標,推動“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昆山創造”轉型。土地是發展的載體,好項目無地可供和低效用地同時存在的現象,是轉型路上必須解決的問題。2015年,昆山開始實施“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六年行動計劃”,提出“至2020年末,全市建設用地總量不超過2014年,實現建設用地規模‘零增長’”,以低效用地退出和高質量發展項目用地增長掛鉤的“增減掛鉤”方式,科學規劃,引導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產業業態有序更新。
在“增減掛鉤”方式支持下,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不足1000平方米的租賃廠房起家,租下9175平方米的原昆山順益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的停產閑置廠房,改造后建成中信博科技園。目前,該企業已成長為太陽能跟蹤支架領域全國第一、全球第四的頭部企業。在工業用地“零增長”的背景下,昆山工業總產值反而從2016年的9090億元,上升至2020年在全國縣域中率先突破10000億元。
按照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中對昆山建立“國際化瞪羚型城市”、建成“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的定位要求,昆山重新對包括工業用地在內的建設用地進行謀劃,劃定了18.28萬畝工業和生產性研發用地總量的保障線,并從今年6月開始對擬退出的低效土地進行調查,經過4個多月工作,完成了全部數據的統計及入庫工作。
“工業用地總量‘減量增長’,并不意味著對工業的忽視,而是昆山對標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中對昆山的定位作出的科學決策。這會倒逼著城市加速轉型發展。”昆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保障線內的土地,接下來將進行綜合效益評價,加快工業區改造升級,提高產業用地開發強度,進一步拓展產業承載空間。對保障線外的工業企業,按照分類處置的原則,用15年左右時間逐步騰退,并布局“產業基地—產業社區—工業區塊”產業空間,促進產業集聚發展、資源高效配置。
(記者 王小琴 通訊員 胡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