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壓力”之下,湖南經濟能不能扛住?疫情反復外部環境紛亂中,湖南的發展能不能穩住陣腳?省統計局19日發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讓人們心中的石頭落了地——一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1058.16億元,同比增長6%,實現了妥妥的“開門穩”“開門紅”。
全省經濟發展“開門穩”“開門紅”,證明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總基調導向下,各行各業逆勢而上,我省經濟不僅站穩了,而且向前踏進了一步。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4%。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彌足珍貴,是我們迎難而上,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信心之源。
但必須看到,我們面臨的各種風險、困難、挑戰,一個也沒有少,必須直面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并沒有得以實質性緩解。三月以來,國內多點頻發的疫情,將不可避免地對經濟正常運行產生負效應,國際上,俄烏沖突以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全方位打壓、封鎖,可能引發新的全球經濟動蕩。因此,打好提前量、算好“損耗賬”,是我們必須保持的態度。
“穩”上釘個“釘”。“穩”是相對的,恰如大海航行,風浪加大一分,船上的壓艙石就要加重一層。應對可能的更大挑戰,關鍵之處在于把基本面做到更扎實、更“硬核”,在穩定經濟的基本面上再釘上一個“釘”。當前,就要按照省委精神,強化重點支撐、強化精準發力,加快消費回暖、市場回歸、經濟回升。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四個“十大重點項目”建設,盡快形成更多實物量。同時,須用心用情用力落實各種紓困政策,全力穩住市場主體。
“進”上添把“火”。“進”就是做增量,沿著高質量發展的軌道精準發力。重中之重是在高新領域尋找增長點、實現新突破,添上迸發動能的“一把火”。要因應“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積極推動邁向中高端的產業升級,扶助活力十足的新業態,培育滿足群眾需求的新消費,實現“對沖”風險挑戰基礎上的新增長。
無論是著力于“穩”,還是謀劃于“進”,歸根結底要落實在市場主體。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各地各部門要積極落實為企業紓困增效的各項政策,著力改善創業就業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在前期良好的態勢下,讓經濟發展更上層樓,確保既定目標的順利實現。
(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朱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