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證券類私募來看,資金流向有業績支撐的大公司的趨勢非常明顯,最近興起的明星私募FOF模式,就是由此而來。
短短一個季度,私募規模再度增長近萬億。
4月17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了最新的私募基金備案登記月報。數據顯示,3月份私募規模微漲300億元,達到12.04萬億元,由此一季度私募規模共增長94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在此之前,私募總規模在2017年實現了爆發式增長,由2016年底的7.89萬億增長至2017年底的11.1萬億,實現了瘋狂四連跳。從今年的規模變化情況來看,在私募備案的嚴監管環境下,私募管理規模仍然保持了較明顯的增長趨勢。
在私募管理總規模瘋長之際,百億規模級別的私募數量也有所增長,但整體占比卻仍不到1%,足見從私募江湖中脫穎而出成長為大型私募之艱巨。
破12萬億大關
今年以來,私募規模依舊保持了迅猛的增長勢頭。
2018年1至3月末,私募管理規模分別為11.76萬億、12.01萬億和12.04萬億,三個月總共增長了9400億,較2017年末的11.1萬億增長了8.47%。
截至3月底,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管理人為23400家,較上月增長303家,漲幅1.31%;已備案私募基金71040只,較上月增長238只,漲幅0.34%。同時,私募基金管理人員工總人數24.26萬人,較上月增加531人。
從不同類型私募基金的數量來看,股權類私募始終占據多數,占比近6成。協會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已登記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724家,較上月增加85家,占比37.28%;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3905家,較上月增加223家,占比59.42%;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771家,較上月減少5家,占比3.29%。
管理規模方面,截至3月底,已備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為35419只,基金規模為2.58萬億元,較上月減少175.79億元,減少0.68%。這很大原因在于A股市場近期受到中美貿易戰等因素影響,出現了較大程度調整,導致證券私募基金規模出現縮水。
相比之下,在股權投資市場活躍之下,股權類私募規模繼續保持了增長。截至3月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3947只,基金規模6.68萬億元,較上月增加658.76億元,增長1.00%;創業投資基金4982只,基金規模0.67萬億元,較上月增加57.10億元,增長0.87%。合計來看,私募股權、創投類私募的管理規模占比為61.05%,也在六成左右。
此外,截至3月底,其他私募投資基金已備案基金為6692只,管理基金規模為2.11萬億元,較上月減少273.81億元,減少1.28%。
從私募基金的地域分布來看,截至3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從注冊地分布來看,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浙江(除寧波)、廣東(除深圳),總計占比達72.15%,略低于2月份的72.20%。前五大轄區私募基金管理人集中度呈逐月下降趨勢。
其中,北上深繼續領跑全國。上海登記的管理人數量、備案基金數量都是最多的,管理人有4689家,基金數量達到20254只;而北京的管理基金規模最大,達到27684億元。
百億規模私募不到1%
私募江湖不斷擴張之際,百億規模私募基金的數量也有所增加。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規模的共20122家,平均管理基金規模5.98億元。
其中,管理規模在100億以上的大型私募機構仍然為210家,較上月沒有變化;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256家;規模在20億-50億元的647家;規模在10億-20億元的794家;規模在5億-10億元的1048家;規模在1億-5億元的4125家;規模在0.5億-1億元的2203家。
與2017年末相比,管理規模在100億以上的大型私募機構數量增加了23家;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私募數量增加了18家;規模在20億-50億的私募數量增加了48家。合計來看,今年一季度規模在20億以上的機構數量較去年末一共增加了89家。
不過,從行業占比來看,規模在50億以上的大中型私募卻仍然占據極少數。其中,規模在100億以上的大型私募在所有已登記私募中占比僅為0.9%,不到1%的水平;同樣,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私募的占比為1.1%,兩者加起來僅占2%。
4月18日,一位從業數年的機構人士向記者指出,大中型私募機構占比的極端化是私募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趨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有所延續,且有可能進一步強化。
上述人士表示,以證券類私募來看,資金流向有業績支撐的大公司的趨勢非常明顯,最近興起的明星私募FOF模式,就是由此而來。大的私募機構由于已經積累了品牌效應,在不能公開宣傳的市場下更能吸引投資人的注意。此外,目前證券類市場的大型私募機構,背后往往都有一些本身極具號召力的人物,比如一些前公募大佬設立的私募,這種有特殊背景的私募機構必然也更容易壯大。
一家近期計劃發行新產品的小型私募機構向記者坦承了在募資方面面臨的壓力。該私募機構副總經理向記者表示,原計劃在本月發行一只新的私募產品,但近期市場的震蕩對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造成了較大影響,積極性較低,公司募資較困難。
備案監管升級
私募疾行之際,行業監管也不斷升級,尤其在私募備案方面要求不斷提升。
就在近期,中基協對自然人股東如何證明出資能力的問題進行了答復。中基協提出五點要求:一是出資能力證明需要證明的是認繳金額;二是對于未實繳部分需要說明股東目前的變現能力;三是公司出具的工資證明已經不可以充分證明出資能力,工資部分需要上傳銀行的工資流水;四是投資收益要有對賬單及投資時簽訂的憑證,計算方式為目前資產-成本=投資收益;五是房產可以作為出資證明。
這意味著,私募在登記備案時不僅要求出資者具備經濟實力,還要有證據證明實力的合法來源,這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的出資證明規定。
事實上,自2017年以來,圍繞私募基金備案的監管要求就不斷提升,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的監管尺度也越來越緊。例如針對圍繞對私募基金服務的中介機構、針對核心團隊人員、針對合規人員等多個方面,監管提出的要求都不斷加嚴。
前述機構人士表示,目前備案私募有兩萬多家,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針對私募備案提高準入門檻是必然的,有助于私募行業減少亂象,回歸投資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