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凱迪生態(4.990,0.00,0.00%)發布公告稱,“11凱迪MTN1”兌付日因節假日順延至2018年5月7日,但截至該日,公司尚未足額支付中期票據本金及利息,涉及金額為6.57億元,利息為4119.39萬元,合計6.98億元,本期中期票據構成違約。
就違約后償付安排,凱迪生態進一步表示,其通過多種途徑努力籌措本期中期票據兌付,但仍未能按照約定籌措足額償付資金,后續將加快推進資產重組、項目融資、銀行借款、電費回款等一切可能的方式,償還到期債務,并計劃于2個月內兌付中期票據全部本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4月11日,中誠信證評決定將凱迪生態AA的主體信用等級和“16凱迪01”“16凱迪02”以及“16凱迪03”AA的債項信用等級,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隨著此次“11凱迪MTN1”違約,中誠信證評決定將凱迪生態的主體信用等級,由AA下調至C,將“16凱迪01”“16凱迪02”以及“16凱迪03”AA的債項信用等級,由AA下調至C。
“屋漏偏逢連夜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注意到,就在公告發布后的第2天(5月8日),凱迪生態又發布《關于中國證監會對公司立案調查的風險提示性公告》。公告顯示,因公司相關行為涉嫌信息披露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
華商債基或再次“踩雷”
需要指出的是,公募基金作為債券市場的一大參與者,今年以來也是屢屢“踩雷”。比如,此前發生實質性違約的“14富貴鳥”,中融融豐純債A就因重倉該公司債,凈值連續出現大幅回撤的情況;華商雙債豐利債券A也同樣如此。
具體來看,華商雙債豐利債券A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前五名債券投資明細中,就包括了“15華信債”和“11凱迪MTN1”,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分別達到24.18%、6.49%。其中,“15華信債”在停牌前就已經大跌32.65%。5月7日,華商雙債豐利債券A單日凈值下跌3.99%,創下其今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