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規模在一季度創歷史新高,它們正面臨著兩大風險:一是違法違規被嚴查;二是踩雷。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2018年3月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3400家;已備案私募基金71040只;管理基金規模12.04萬億元。5月8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私募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監管正在趨嚴,私募亂象有被扼制趨勢,而踩雷風險則在考驗專業能力。
私募亂象
爆發式增長的12萬億私募行業,存在不少違法違規情況。然而,“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今年年初,多地證監局陸續啟動2018年轄區私募基金專項檢查工作,近期密集開出私募“罰單”,私募運作中的違規行為遭到整治。
最新的案例是一家老牌私募基金,5月4日證監會官網公布廣州安州投資因市場操縱被罰沒了過億資金。廣州安州投資實際控制“廣州安州-安州價值優選2號證券投資基金”等22個產品所開立的25個賬戶,在2015年6月26日至6月29日、8月26日至8月28日采用尾市拉抬、盤中拉抬等方式操縱“節能風電(3.180,-0.01,-0.31%)”價格。
而在4月3日,證監會剛對廣州安州投資開出一張罰單,原因是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廣州安州投資管理和控制的29個產品,涉及32個證券賬戶,在持有“京山輕機(12.290,-0.05,-0.41%)”、“經緯紡機(18.290,0.00,0.00%)”、“蘇州固锝(7.800,0.12,1.56%)”和“中核鈦白(4.660,-0.03,-0.64%)”等4家公司股票分別達到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時,未依法履行報告、通知及公告義務。
私募違規五花八門,近期監管部門重拳出擊。
5月2日,深圳證監局發布的2017年度稽查執法工作綜述顯示,查辦了私募基金違法違規2件,將6家私募基金公司及某證券公司投行人員涉嫌違法犯罪線索移送深圳公安機關。
在“五一”小長假之前,浙江7家私募被證監局點名,其中兩家被采取監管措施,5家被約談。
4月20日,證監會披露了10起私募基金的違法違規案件,分別涉及違規經營、利益輸送、操縱市場、老鼠倉四類違法行為。
2017年全年各地證監局集中處理了一批私募基金違法行為。比如深圳證監局、湖北證監局、青島證監局等派出機構對9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劍指私募基金亂象,引導私募基金行業規范發展。據悉,主要的違法行為包括:未按規定辦理基金備案手續;向合格投資者之外的個人募集資金;向投資者承諾保本或最低收益;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私募基金產品等。
“最近出現了違法違規受到處罰的案件,大部分是歷史舊賬,不是新出現的。而且和金融機構嚴查有一定的關系,監管機構對于一些大私募機構進行定點的嚴查有沒有違規操作,包括老鼠倉,操控價格等。”北京一家私募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
“私募潛在的違法違規還是蠻多的。因為國內私募門檻比較低,監管比較松的緣故,所以魚龍混雜的現象至今一直存在。許多私募因為不專業,以及短視的行為導致違法違規。”一家華南私募機構總經理表示。
“部分私募基金,聯合其他投資機構,參與上市公司股票的炒作,或者跟風,或者做老鼠倉,這在業內是一種見怪不怪的事情。”一位私募公司合伙人表示。
“近期,政策上主要是加大專項檢查力度,提高私募合規和風控意識。”格上理財研究中心研究員徐麗表示:“就目前情況來看,私募違規主要表現在多個環節,比如在募集層面,存在非法集資、向不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向不特定對象推介宣傳、投資者人數超200人、未評估投資者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等;在信披層面,備案信息不準確、不按期披露定期報告等,在投資管理層面,存在‘資金池’業務、關聯交易、利益輸送、非法挪用基金資產等。”
一家私募機構人士指出:“私募違規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早期產品沒有托管監督,如果有,以目前托管、外包服務商的對于合同的監督,應該是可以避免大部分違規的。”
頻繁踩雷
私募所面臨的風險,除了違法違規之外,另一大風險是“踩雷”。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曾令華調侃,以前以為“黑馬”踩雷,現在“白馬”也是雷。
樂視、中興、格力、伊利、神霧、中科招商……總有一顆雷等著你。
以樂視為例,2017年4月16日晚間,樂視網(4.410,-0.15,-3.29%)發布公告稱,擬調整收購樂視影業方案,股票自4月17日上市開始起停牌。以轉增后的股價計算,樂視網股價停在了2017年4月14日收盤的15.33元。
樂視復牌后,5月8日,樂視收于4.56元,距停牌前跌去了7成。有大量的公私募踩雷。
此外,還有一系列的“黑天鵝”等著。比如美股突然暴跌、貿易戰等。“雷”防不勝防。
曾令華認為,“雷”是試金石。投資就是在概率和賠率之間進行衡量。或者是高概率、低賠率品種,如穩定增長類股票,另一種是高賠率(正確就賺很多)低概率的品種。前者的組合一般會比較集中,后者的組合一般會比較分散。如果這兩種組合出現黑天鵝,爆了雷,殺傷不會很大。因為,前者占比雖重,但估值比較低,后者雖然估值高,可能跌得多,但是占比不高。
“最怕的是組合里面追求的是高賠率但又集中度很高的風格。這種風格一般來說,并不是系統性的投資,更像是在賭運氣,博排名。所以,就風格來講,前兩種如果長期業績優秀,這種基金仍可持有。第三種基金是要堅決贖掉,哪怕前幾年業績很好,年年前十,但無法排除運氣的影響。”
一家私募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對于黑天鵝事件可能或多或少的會有,不過對于私募來講,一般成立時間長點的對于同類原因引發的,可能碰到一次就可以避免了,比如從去年降杠桿導致的一些大股東質押爆倉,我了解下來許多老牌對于大股東質押率過高的標的采取完全不配置的要求。”
嚴監管應對
私募的監管趨嚴,近期大量政策出臺。
5月7日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上線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會員信用信息報告功能,從合規性、穩定度、專業度和透明度四個維度記錄和評價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會員的信用水平,以便投資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基金運作情況。
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業內普遍認為,此次正式稿明確了私募基金也納入監管范圍,許多以前公募基金要嚴格遵守的規則,如今私募也得遵守了。
4月11日起,監管層叫停證券公司場外期權私募基金通道業務。
“近年來各種私募法規出臺,隨著未來監管加嚴,私募正規化、機構化、專業化過程,私募違法違規比例應該會減少。”前述華南私募人士表示。
“很難說哪些政策上影響比較大的,因為比如我們,以及一些同類的私募,大家都跟著公募的監管政策去做的,所以影響倒不大。對于防范,還是多學習法規、分析案例來防范違規風險。對于踩雷風險,其實只要堅持自己多年的投資體系,堅持做自己擅長的,踩雷是極小概率的。”一位私募機構人士表示。
徐麗建議,私募機構全方位堅守合規底線,從資金募集、產品設計、運營、投資管理、信披等各個環節加強風控和合規制度建設,完善合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