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專家表示,我國金融支持消費力度已不低,有效降低了居民消費成本。需注意的是,銀行發展消費貸業務要基于有效消費需求,也要考慮客戶還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過度內卷。從根本上講,提振消費還是要發揮政策合力,助力實現經濟金融的良性循環。
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從中央層面對信貸提振消費作出部署。《方案》明確,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等。
從我國消費貸規模看,目前處于較高水平。記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末,我國不含住房貸款的個人消費貸余額已達21萬億元。
市場專家認為,我國不含房貸的消費貸余額已超過美國的1.9萬億美元,但美國經濟結構中居民消費比重遠高于我國,且融資模式更為多元化,不完全依賴貸款。相對而言,我國消費貸對居民消費的支持力度是比較強的。
同時,消費貸覆蓋面明顯提升。近年來,我國消費金融的服務主體和產品類型進一步豐富,除傳統銀行信用卡和各類消費貸以外,汽車金融公司的車貸、消費金融公司的大額消費貸,以及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現金貸等也很普及。市場研究機構估計,我國汽車金融發展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在國際上也處于靠前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隨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斷加大,我國貸款利率明顯下降,消費貸利率也隨之下行,今年以來降幅更為明顯,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即便從國際比較看,目前我國消費貸利率已處于較低水平。
理性發展消費金融
今年以來,宏觀政策更加注重提振消費,金融機構也加大了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記者調研發現,除創新消費貸產品外,額度提高、延長期限的銀行也增多,有的銀行的消費貸利率甚至降得比企業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還要低。
圍繞消費貸業務,業內專家表示,一方面,銀行發展消費貸業務要基于有效消費需求,也要考慮客戶還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過度內卷。另一方面,銀行保持合理的凈息差和利潤空間,居民保持合理的杠桿水平,金融支持消費才能持續發展,取得更多實效。
實際上,結合銀行成本等因素看,消費貸利率“一降再降”的趨勢并不能持續。業內普遍認為,消費貸利率后續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但空間有限。
“首先,目前部分銀行利率已降至2.58%或2.68%,接近成本底線,未來大幅下調可能性較小。其次,隨著經濟企穩向好,貨幣政策趨于穩健,市場利率中樞基本穩定,也限制了利率進一步下降。”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說。
平衡好業務發展與風險防范之間的關系,是銀行發展消費貸業務的關鍵之一。權威專家表示,銀行消費貸定價要遵循商業可持續原則,兼顧金融支持消費和銀行自身健康發展的目標。
銀行脫離真實消費場景拓展消費貸業務可能累積風險。上述權威專家表示,一些客戶獲得低價消費貸后可能違規改變用途,甚至“以貸養貸”,前些年就出現過消費貸違規流向樓市、股市的現象,要避免通過“價格戰”搶奪存量客戶。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銀行應當加強對借款人資質的審核,如收入、信用記錄、負債率等,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風險監測和預警能力。
從居民角度講,上述權威專家表示,個人要根據自身財務狀況理性消費,適度借貸。消費貸本質上是通過舉債提前消費,貸款最終是要償還的。如果居民家庭收入不能跟上,過度加杠桿消費,既是對未來消費需求的透支,也會增大家庭財務負擔,還可能衍生消費信貸資金用途改變等問題,最終是不可持續的。
發揮政策合力提振消費內需
業內專家表示,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是長期系統性工程,需要發揮政策合力共同推進。發展消費金融根本上需要擴大有效消費需求,支持增加高端消費供給。
“消費金融要依賴真實的消費需求。”業內專家普遍表示,發展消費金融必須依托實實在在的消費需求。當前有效消費需求偏弱,需要發揮宏觀政策合力,穩住居民就業和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才能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形成有效的消費信貸需求,實現經濟金融良性循環。
從銀行角度看,消費貸產品要注重拓展增量客戶。業內專家表示,目前銀行在消費貸領域競爭激烈,許多銀行都在拼價格、搶份額,實質上還是在切分現有的“蛋糕”,下一步需要努力把“蛋糕”做大,通過細分市場、差別化定價挖掘既有真實消費需求、又有貸款償還能力的潛在增量客戶,進一步擴大消費貸款的覆蓋面。
此外,金融支持消費也要從供給端發力。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求結構變化,金融支持促消費也要在供給端適度發力,積極支持線上消費、養老消費、綠色消費、智能消費、服務消費領域發展,創造出更多的消費場景和配套的消費金融產品。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后續優質消費場景將是銀行等機構重點考慮的業務領域,相關機構可圍繞“以舊換新”“綠色消費”等政策倡導方向,將自身資源稟賦與促進消費水平提升進行充分結合,為推動消費高質量增長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