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交易日,有幾只白馬股表現令人驚訝,包括伊利股份、格力電器、中國平安、東阿阿膠等。實際上這些白馬股的基本面并沒有出現明顯惡化,甚至有些公司最新財務報告還表現得非常好,其大幅下跌更多是受到消息層面的影響,這與其白馬藍籌股的風范不符合,必有其特殊的市場原因。
天風證券策略分析師徐彪表示,這一次白馬股成批量、較大幅度的調整的現象所隱含的市場意義是白馬股的抱團可能正在終結,預計部分做風格輪動、追逐阿爾法收益的投資者正在從白馬股中撤離,去尋找風險收益特征更加舒服的資產。由于此前市場對其業績預期已經比較高,進一步超預期的概率較低,因此其股價所面臨的收益和風險不對等,上漲空間有限、下跌空間不小。對于那些股價處于較高位的白馬股而言,或多或少都面臨這種收益、風險不對等的尷尬境地。這大概也是導致最近出現白馬股批量調整的原因,偏向于市場層面、資金層面的原因,而并沒有觀察到基本面的明顯惡化。
徐彪認為,但是與2017年不同的是,白馬消費股的兩個相對優勢在逐漸喪失。
一是業績的相對優勢:2016-2017年消費白馬的業績增速一路向上,相反成長股的業績增速最多維持穩定,甚至更多是下滑,所以從相對業績的角度,風格更有利于價值藍籌。但是進入2018年,消費白馬尤其是可選消費,他們的業績增速大概率回落,同時創業板指向歷史內生增速區間(
二是估值的相對優勢:2017年,根據央行數據,外資持有A股規模大增5500億,偏好方向主要集中在消費白馬,而經過拆分過去一年所有行業漲跌幅中EPS和估值的貢獻,也恰恰只有以家電和食品飲料為代表的消費白馬能夠賺估值提升的錢。進入18年,外資持有A股規模的增長可能大幅放緩,A股流動性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海外資金流入流出的頻繁交替。
徐彪建議,白馬抱團的終結意味著資金遷移仍在持續,在存量資金博弈的環境,這些撤離白馬股的資金將繼續在市場中尋找阿爾法的機會。考慮到當前宏觀經濟仍有一定的下行預期、成長股業績改善的趨勢更加明顯、政府對加快培育新動能的持續推動和相當部分成長股仍處于估值和股價的低位,我們認為“成長出奇”是資金尋找阿爾法的重要方向。成長股將是今年獲取超額收益的關鍵。
看好兩類成長股:一類是景氣度改善的,包括醫藥、工業軟件、軍工、新能源車等,另一類是估值處于低位的,包括環保、傳媒等。
扣除外延并購的公司所貢獻的利潤)的中樞25%-28%的水平回復,較2017年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