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外資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其背后其實是外商投資政策重心的轉變。那就是由過去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逐漸轉變為通過優化投資環境來吸引外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社論
我國簡化外資企業設立程序,將實現“無紙化”“零見面”“零收費”。這是22日國新辦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所釋放的信息。根據國務院要求,今年6月底前,我國將實現外商投資企業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口辦理”。
近年來,我國“放管服”改革,持續穩步加快推進,并延伸到外商投資領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商務部修訂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分別減少30條和27條限制性措施。如,創新外資企業管理體制,將不涉及國家規定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事項,由審批改為備案管理。
在此基礎上,今年6月底前,新的政策又將在全國推行,外商投資企業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單一窗口、單一表格”受理,并簡化外資企業設立程序。這是外資領域“放管服”改革的繼續加碼。
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時間內,迫于國內外經濟環境,我國對外商投資著重執行的是政策優惠,像在稅收、土地政策等方面都向外資作特殊傾斜。但隨著國內企業的壯大,以及國際投資和貿易環境的變化,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也引發了爭議,甚至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這種背景下,推進外資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其背后其實是外商投資政策重心的轉變。那就是由過去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逐漸轉變為通過優化投資環境來吸引外資。這是與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進行銜接的必然要求,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吸引外資,“現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資環境”的具體體現。
外商投資環境,是衡量一個國家市場與經濟環境、開放質量的重要指標。過去給外資企業臨時性的優惠政策與特殊待遇,并不能準確反映出真實的投資環境狀況。正如相關專家指出的,打造一個權利平等、規則平等、機會平等的環境,讓外資投資環境更穩定、更透明,才是吸引外資、利于外資發展的重中之重。
推進外資領域的“放管服”改革,簡化不必要的工商登記程序,確立可與國際媲美的辦事效率和規則,看似是“細節”,但卻是基礎性的工作,是改善投資環境無法繞過的一環。
持續優化和改善外商投資環境,為外資提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公共服務,也是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一個現實注腳。在這方面,中國的“放管服”水平,不僅要在國內得到檢驗,也要在全球標準中予以審視,并在競爭中尋找差距。
外資領域與國內企業的“放管服”改革,其實也是相輔相成的。外資領域的“放管服”改革,一方面,可利用好國內企業“放管服”改革的一些既有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先行先試,率先與國際標準看齊,起到探索價值。其最終的目標,當是讓所有的市場主體,都能夠享有高效、便捷,符合市場規律的營商環境。
通過優化基礎性的服務,改善投資環境,對于吸引更多的外商在中國持續投資,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這對于在全球化中扮演越來越重要作用的中國而言,意義也必將溢出經濟層面,進一步助推擴大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