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廣迎天下客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令文旅行業備受沖擊,為幫扶文旅企業盡快度過難關,不少長三角城市積極向外推介,開門廣迎天下客。例如,8月13日-14日,鎮江市組織相關單位走進杭州、湖州舉辦文化旅游推介招商活動。據悉,該次推介會是跨省游開放以來,鎮江市進行的第二次跨省推介招商活動。此前,鎮江市相關人員赴上海開展推介招商活動,成功簽約14個文旅項目,總投資17億元。
促進長三角互通互聯的高鐵,也成為城市品牌的流動宣傳陣地。商合杭高鐵宣城段開通以來,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為強化宣城文旅形象宣傳,進一步打響“中國文房·詩意宣城”城市品牌,在高鐵冠名列車上,將主要景區和品牌形象展示融入到列車中。借助高鐵的東風,將把宣城的文化、生態、旅游等優質資源更好地推向長三角乃至全國,把更多的人才、信息、技術、產業引進來,推動宣城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
疫情期間,向其他城市發放旅游消費券,也成為長三角文旅一體化的一大亮點。7月1日起,滬泰動車實現2小時直達。彼時,泰州市舉辦文旅產品(上海)推介會,專門針對上海旅游市場制定團隊旅游政策,投放1000萬元旅游消費券,邀請上海市民到泰州游玩。同時,為深化滬泰合作,增強合作成效,泰州市與靜安區文旅部門簽署了旅游戰略合作協議。
值得一提的是,長三角三省一市文旅部門還進一步加強合作,促進區域內旅游資源、文化資源串聯落地。8月6日,由三省一市文旅部門共同主辦的“暢游長三角·美好新感受”主題游活動啟動。依托快速便捷的高鐵網絡和豐富多樣的資源配套,相關部門聯合策劃設計了60條長三角“高鐵+”旅游產品線路、6條長三角“高鐵+”跨省主題游線路以及長三角“高鐵+”自由行專列行動計劃,為跨省團隊游開放后,往來日益緊密的長三角居民游客送上“60+6+1”大禮包。
品牌:擦亮城市名片
在協力促進文旅業發展的同時,長三角各地也積極發揚自身優勢,打造獨特的文化旅游品牌。例如,浙江省加大對古鎮文化和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打造古鎮游旅游產品。根據浙江文旅廳官網消息,浙江省將提升運河名城名鎮能級,開發運河精品旅游線路,塑造運河品牌。如定期在運河沿線的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古鎮舉辦各類節慶節事活動,攜手長三角地區其他古鎮,共同推動古鎮群文化休閑和旅游資源的聯動開發、聯合推介,共享共建運河品牌等。
此外,各地還加強文博領域的合作,深挖文化底蘊。5月26日,長三角公共圖書館智庫服務聯盟簽約儀式舉行。根據“南京圖書館”官微所發信息,該聯盟的成立,將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增強公共圖書館協同創新作用,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水平,實現“1+1+1+1>4”的效果,通過科學統籌長三角公共圖書館資源配置,攜手推進聯盟建設任務,建立健全長三角公共圖書館智庫服務體系,促進長三角公共圖書館智庫服務成果的共建共享,全面提升長三角公共圖書館決策咨詢服務能力,為推動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同日,“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據了解,該展是典型的主題性展覽,突破單一門類,突破時間脈絡,側重文物闡釋,講好江南故事。該次展覽共展出文物197件組,以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并借展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15家文博單位的重要文物。該展將于8月23日閉幕。
加速:數字化助力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區域積極運用創新手段,促進文旅一體化。
在數字服務方面,長寧區采用云資源、云展覽、云采購、云集市等形式,打造了系統性、集成性的文化云平臺2.0版本。“長三角文旅云”等各級文化云,則實現了“十萬觀眾進劇場、百萬觀眾在現場、千萬觀眾在線上”。
為促進長三角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還推出了“長三角PASS”旅游年卡。據了解,市民游客手持一張小小的PASS卡,即可暢游長三角多地文旅特色景點。截至2019年底,以上海為中心,杭州、南京、嘉興城市相繼加入“長三角PASS”共建城市,初步建立長三角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
“后續‘長三角PASS’還將聯動長三角更多城市,如安徽黃山、浙江嘉興、麗水、溫州、江蘇無錫等,進一步豐富產品內涵,為長三角居民‘暢行、暢游長三角’提供優質服務。未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將堅持全域旅游、品質旅游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化長三角區域文旅合作協調機制,共謀長三角文旅一體化發展新未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此前發文稱。
未來:帶動區域經濟內循環
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跨區域文旅合作的意義何在?
“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來說,跨區文旅合作有助于強化旅游業對各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撐,能進一步提升對游客的吸引力,并直接帶動餐飲、酒店、娛樂等一系列行業的發展,進而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動力。”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推進,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聯系愈加頻繁,彼此間的合作更加緊密。跨區文旅合作是其中重要一環,通過整合各地旅游資源形成優勢互補,以合作促供應、以多點效應替代單點效應,進而實現品牌共鑄、資源共享和聯動發展,達到‘1+1>2’的效果。”
在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武看來,未來,長三角文旅一體化還可以從四方面發力。
“首先,繼續開發一系列聯通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專項線路,鼓勵游客打破省、市界限,在長三角整個區域內流動,形成從郊區游擴展到鄰市游,再擴展到跨省游的層級模式。”胡小武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可推出長三角紅色旅游線、精品民宿線、博物館線、游學線路等產品,以“條”為單位的主題線路能夠串聯起很多長三角特色景點,滿足不同的客群。
“其次,鼓勵游客進行鄉村游。在長三角區域,鄉村的民宿游是比較有特色,供給量、需求量都比較大的產品。同時,鄉村地區人口聚集度沒有城市高,防疫條件較好,值得重點推進。可給予民宿專項激勵性措施,并將相關線路具體化,通過一條線路或一個主打產品,逐步擴展到更多的產品線,促進文旅行業的全面復蘇。”胡小武進一步表示,第三,強化內部的對接協同,鼓勵區域內城市之間,開展一對一的旅游互惠項目,增強微觀循環的活力。
“此外,可推動建設長三角區域內旅游‘一卡通’‘一票通’的優惠便民體系。可以建立相關智慧化管理平臺,通過旅客形象、信用積分等方式,以折扣、優惠作為促銷點,起到刺激和激勵文旅消費的作用。”胡小武稱。
“文旅一體化是一個跨區域、系統性的大工程,在實踐中可能會遇到不少困難,如地方保護主義、行政壁壘等,因此,僅靠單一方面力量的推動是不夠的,需要從多方面、多渠道共同推進,并真正形成長期合作機制,才能保證長三角地區文旅一體化向著縱深發展。”付一夫認為。
“具體來說,應持續強化長三角各地區的互聯互通,包括開發一系列聯通長三角各地的專項線路、推動區域內旅游一卡通等便民體系的建設,以此來打破地域界限,刺激和鼓勵游客在長三角地區的文旅消費。”付一夫補充道,同時,還要在產品設計、線路策劃、宣傳推廣、市場營銷、渠道建設、信息服務等方面多下功夫,建立起長三角區域旅游的一條龍服務體系,打造一體化旅游產品,還應全方位宣傳長三角旅游,增強行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