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ST眾泰(000980.SZ)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二級子公司眾泰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被債權人以不能清償到期債權,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為由,被申請破產清算。
12月6日,時代周報記者致電采訪眾泰新能源方面,但對方一聽來意隨即掛斷電話。
同日,時代周報記者也就子公司被申請破產清算的具體情況、后續員工安置等問題,采訪了眾泰汽車方面,內部人士回應稱“不清楚”。
值得關注的是,*ST眾泰在公告中提示,其全資三級子公司杭州杰能動力有限公司、杭州益維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和浙江眾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均被永康法院裁定破產清算。
事實上,今年以來,眾泰汽車及其旗下子公司,被破產清算、重整等消息不斷傳出。此前,除了其旗下全資三級子公司湖南江南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請已被裁定受理外,眾泰汽車自身也進入了預重整債權登記階段。
早期,憑借低價高仿的產品模式,眾泰汽車一度成為汽車界的網紅品牌,年銷量曾一路攀登至超30萬輛。不過,在車市變局中,因未能及時調整轉型、經營方向,眾泰汽車銷量、業績遭遇“滑鐵盧”,徘徊在被淘汰邊緣。
如今,深陷破產漩渦的眾泰汽車,能否通過后續重整等舉措,重獲新生?
深陷破產漩渦的眾泰
據悉,眾泰新能源此次被法院裁定受理破產清算,主要源于杭州鐵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錦湖(中國)輪胎銷售有限公司,以不能清償到期債權,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為由申請。
*ST眾泰在公告中指出,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后,如果眾泰新能源后續因法定情形轉為重整程序,且公司作為重整投資人并促成眾泰新能源重整成功,眾泰新能源將成為公司重要利潤來源,將對公司的持續經營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不過,公告也稱,如果眾泰新能源未轉為重整程序,最終被法院宣告破產,或雖轉為重整程序但除公司以外的其他方作為重整投資人,則眾泰汽車將喪失對眾泰新能源的控制權,眾泰新能源亦將不再納入該公司合并報表范圍。
據天眼查顯示,眾泰新能源成立于2011年3月,注冊資本為1億元。截至12月6日,眾泰新能源開庭公告信息有170條,法律訴訟297條,被執行人記錄20條等。其中,開庭公告、訴訟大多與買賣合同糾紛有關。而早在去年,眾泰新能源就曾因子公司拖欠供應商比克電池貨款被告上法庭。
事實上,作為全資二級子公司,眾泰新能源的艱難處境只是眾泰汽車困局的縮影。
據*ST眾泰11月5日公告稱,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根據有關規定開展該公司預重整工作,并向公司債權人發出債權登記通知。不過,眾泰是否能進入重整程序尚具有不確定性。
經營情況方面,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眾泰汽車僅生產汽車574輛,銷售汽車1417輛,汽車銷售業務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而據*ST眾泰在三季度業績預告中稱,該公司下屬各基地基本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汽車產銷大幅下降,銷售收入大幅下降,造成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業績虧損較大。
12月6日,時代周報記者亦就最新產銷情況采訪眾泰汽車方面,其內部人士回應稱,目前工廠基本都停產了。“現在也沒有多少員工了,但工資沒有拖欠,全部是正常發放的。”該人士對記者說道。
作為曾經年銷超30萬輛的網紅車企,眾泰汽車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淵?
公開數據顯示,伴隨中國車市SUV爆發式增長,2016年,憑借T600等多款爆款車型熱銷,眾泰創下銷量巔峰,年銷量達33萬輛。
不過,隨著后續SUV市場遇冷、車市變局等因素影響,2017年以來,眾泰汽車銷量逐年下滑,由2017年的31.7萬輛,跌至2018年約23萬輛,再到2019年腰斬至約11.7萬輛(不包括君馬品牌)。
在業界看來,眾泰銷量不振與近兩年來車市變局有關,但更深層次原因在于,眾泰多年來一直以“拿來主義”為核心路線,忽視了在技術研發和產品上的更大投入。
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眾泰的崛起是建立在中國低端汽車市場瘋狂擴張的基礎之上,在幾乎有車就能賣出去的年代,眾泰亮眼的外形成了爭奪市場的殺手锏。但隨著車市遇冷和消費升級,全新的智能電動化跑道浮出水面,單純低價高仿的產品模式已然過時。
鐵牛系危機四伏
在銷量不振下,眾泰汽車業績也每況愈下。
受經營虧損,疊加超60億“商譽爆雷”,眾泰汽車2019年凈利潤巨虧111.9億元。
2019年年報發布后,由于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眾泰汽車股票交易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于今年6月23日停牌一天,簡稱變更為“*ST眾泰”。
值得一提的是,眾泰汽車大額商譽減值的“雷”早于三年前就已埋下。
2017年,鐵牛集團通過旗下上市公司金馬股份以116億元的高價,重組并購眾泰汽車100%股權,形成合并商譽65.79億元。
由于眾泰汽車被收購時實際經營狀況與商譽并不對等,其要維持高商譽需要實現重大突破。然而眾泰汽車不僅連年未有突破,甚至在2016―2018年間,其僅累計完成目標業績的49.25%,商譽減值不斷走高。
截至目前,眾泰汽車仍在艱難自救,包括向母公司“討債”。
此前,*ST眾泰發布公告稱,母公司鐵牛集團的破產重整申請被法院通過,眾泰汽車以債權申報的方式向鐵牛集團追索業績承諾補償債務。
補償方式有二,若以股份方式補償,鐵牛集團應將持有的15.66億股股份移交眾泰汽車并予以注銷,若股份未予補償,則鐵牛集團需履行現金補償義務,總額為139.5億元。
不過,*ST眾泰同樣在公告中提示,目前,鐵牛集團破產相關方案尚未出臺,該事項對公司后期利潤影響尚無法準確估計。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目前,與鐵牛系有關的多家公司皆危機四伏。
12月4日,旗下唯一在售車型由浙江眾泰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的湖北大冶漢龍汽車有限公司,被曝出因生產經營嚴重困難自11月底起停工停產的消息。
而此前,發家史處處印有鐵牛集團記號的江西上饒漢騰汽車亦陷入欠薪、停產、強制休假等一系列風波,引起廣泛關注。
“欠薪的事情被媒體報道后雖然已得到經開區管委會(上饒市經濟開發區)的重視,也有了一些措施,但整體的情況還是不樂觀。”11月29日,接近漢騰汽車的消息人士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稱。
上述人士透露,年內漢騰汽車涉及被擔保債權數額超13億元,而其中大部分擔保人均與上饒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以及上饒市國資委旗下國資企業有關,但即便如此,公司前景仍不明朗,越來越多工人、管理層選擇離開。
關于漢騰汽車與鐵牛集團的關系,據上饒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轉載《上饒日報》的一篇報道顯示,鐵牛集團在2014年7月9日前便已投入藍途汽車產業園項目的建設,投資金額達37億元。約1年后,藍途汽車以法人出資的方式全資收購了漢騰汽車。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12月7日,全國工商聯汽車商會秘書長曹鶴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稱,車市淘汰賽已大勢所趨,恐怕會有好幾家車企走入歷史。在他看來,眾泰汽車欲“打翻身仗”的希望較小,后續看力帆重整情況如何,對其或有借鑒意義。
在母公司早已自顧不暇下,如今深陷工廠停擺、業績虧損、債務高企、子公司被破產清算等漩渦的眾泰汽車,顯然命懸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