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年經濟數據正在陸續公布,其中外貿進出口數據開了個好頭。昨日(14日),海關總署公布,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1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長1.9%,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國研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趙晉平對中國網財經表示,2020年在全球經濟因新冠肺炎疫情遭受嚴重沖擊、主要經濟體經濟大幅下降、國際市場需求受到巨大影響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外貿進出口能夠實現這樣的增幅,實屬來之不易。這得益于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進展,復工復產全面推進。
展望2021年,趙晉平表示,如果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有效控制,中國外貿進出口有望實現較大幅度恢復性增長,存在達到10%左右增幅的可能性。
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據海關統計,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1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長1.9%。其中,出口17.93萬億元,增長4%;進口14.23萬億元,下降0.7%;貿易順差3.7萬億元,增加27.4%。
其中,全年進出口、出口總值雙雙創歷史新高,國際市場份額也創歷史最好紀錄,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2020年,我國外貿經歷了一季度大幅震蕩后快速回穩,從2020年6月份起連續7個月實現正增長。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在14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中表示,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了快速回穩、持續向好,展現了強大的韌性和綜合競爭力。
趙晉平表示,2020年在全球經濟因新冠肺炎疫情遭受嚴重沖擊、主要經濟體經濟大幅下降、國際市場需求受到巨大影響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外貿進出口能夠實現這樣的增幅,實屬來之不易。這也是在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復工復產的努力下得以實現的。
去年10月份時,世界貿易組織發布了更新版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預計全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縮水9.2%。
趙晉平認為,在全球貨貿易量可能整體下降超9%的背景下,中國實現了這樣一個增長,說明中國對穩定全球貿易和全球經濟、為其他經濟體創造更好的貿易和經濟增長機會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發揮了積極作用。
得益于國內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穩步推動復工復產,我國為全球其他經濟體抗擊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撐。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出口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醫療器械、藥品合計增長了31%;出口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家用電器合計增長了22.1%。其中最受關注的口罩,2020年我國出口了2242億只,價值3400億元,相當于為中國以外的全球每個人提供了近40個口罩。
“這些出口商品既保障了全球防疫物資的需要,也滿足了世界人民在疫情期間的居家工作和消費需求。”李魁文表示。
今年外貿有望實現更大幅度增長 10%增幅可期
今年世界經濟有望復蘇并帶動貿易增長。“2021年如果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全球經濟也包括全球貿易,存在實現恢復性增長的可能性。”趙晉平表示。
此前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21年全球貿易增長幅度約為7.2%。趙晉平認為,這有2020年基數較低的原因,但也說明了恢復性增長的幅度有可能相對較大。
他認為,2021年中國外貿進出口會明顯好于2020年。
“中國對外貿易在2020年已經取得這樣一個成績的基礎上,2021年將面臨重要發展機遇,有可能實現相對較大幅度的恢復性增長。”趙晉平表示,“從這個角度來講,2020年的推進對外貿易,在一定意義上為下一個階段積累了經驗,尤其是在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等方面。這將為推動中國對外貿易在全球經濟和貿易穩定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奠定堅實基礎。”
對于今年的外貿增速,趙晉平表示:“雖然我們在2020年實現了正增長,但是這個幅度較小。從年均增長潛力來看,按照年均5%、6%這樣一個幅度來測算的話,2021年實現10%左右增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過趙晉平也強調了目前全球貿易形勢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一是疫情在全球范圍內仍在蔓延,考慮到疫苗的生產和供給能力問題,疫情能否在2021年前半年得到有效、全面的控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二是貿易保護主義,這是導致全球貿易出現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三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各國普遍采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經濟開始出現恢復的時候,一些國家較嚴重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可能成為制約其經濟快速增長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