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健康險業內的資深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短期內,《通知》將對健康險市場造成一定沖擊,“尤其對互聯網險企而言,花式營銷受到限制,保險銷售將持續承壓,獲客和獲取流量的難度都進一步加大。”
健康險將迎來監管大考。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對于產品定價、組合銷售、停售和續保提出了規范性要求,提出在《通知》印發前保險公司已經審批或備案的短期健康保險產品,不符合要求的應于2021年5月1日前停止銷售。
“監管定調將促進商業健康保險經營轉型和創新,價值體系將進行重塑:從‘保健康人’走向‘保人健康’。”1月17日,太平洋壽險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近年來,健康保險業務年均增速超過30%。疫情激發了健康風險管理需求急速上升,短期健康險逆勢上漲,百萬短額醫療險產品迅速走紅市場,以低端醫療險的價格“撬動”中端醫療險的保障。
與此同時,保額虛高、搭售停售、“短險長做”等銷售亂象也層出不窮。“很多聲稱400萬元保額大多只是噱頭,其實這些產品大多只報銷公立醫院普通部分,一般私立醫院和公立醫院中的特需不予報銷。”1月16日,一名資深保險經紀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同日,一名健康險業內的資深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短期內,《通知》將對健康險市場造成一定沖擊,“尤其對互聯網險企而言,花式營銷受到限制,保險銷售將持續承壓,獲客和獲取流量的難度都進一步加大。”
承保虧損換取高速增長
疫情之下,健康險業務一路高歌猛進,成為保費規模最大的險種。
截至2020年11月末,健康保險業務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7642億元,同比增長16.4%,成為拉動保費增長的主力。
近三年,健康險的保費增速逐年上升。2017―2019年,保險全行業健康險保費收入為4389.46億元,同比增長8.58%;2018年增至5448.13億元,同比增長24.12%;2019年增至7066億元,同比增速提升至29.7%。
具體來看,健康險已經成為各大險企“掘金”的主戰場。2020年1―11月人保健康實現保費306億元,同比增長46.3%,11月單月保費18億元,同比增長89.9%;平安健康實現保費87.56億元,保費同比增長50.6%,11月單月保費增長42.1%。
與此同時,互聯網險企健康險也發展迅速,客戶群以80后、90后為主。泰康在線副總裁丁峻峰介紹,目前,泰康在線健康險客戶平均年齡僅有35歲,80后、90后客戶占80%,40%的年輕客戶從泰康在線購買了自己的第一張保單;客戶的地域分布從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逐步擴展到四五線小城,甚至鄉村。
原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曾公開表示,健康保險在中國真正開展起來是2000年前后,在開展過程中,大致出現了三次熱點:一是重大疾病保險,這是起步;二是百萬醫療保險;三是被大家所熱議的惠民保醫療保險。
然而,以百萬醫療險為主的一年期及以下的短期健康險,憑借保費低、保額高、線上購買便捷等特點,近年來成為“網紅”保險產品之一,諸多險企跟進百萬醫療險升級配套產品,以及差異化的配套增值服務,如降低免賠額、提升保額、用藥范疇等。
與競爭者紛紛涌入,保費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承保虧損“包袱”重。據媒體報道,2020年前11個月,財產險公司的健康險業務承保虧損達40.11億元,承保利潤率為-4.50%。
對于虧損原因,多家險企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短期健康險產品創新和迭代速度加快,性價比較高,面臨高頻、大量的理賠,對保險公司而言,經營短期健康險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獲客和流量導入,開拓市場占有額,贏得市場聲譽。
“短期健康險競爭激烈,承保利潤虧損與其對產品的開發和定價不合理、同質化及競爭激烈導致費率設置偏低、運營和風險管理水平較弱等也不無關系。”上述健康險業內人士表示。
監管出面制止亂象
新年伊始,多家險企短期健康險業務遭監管點名責令,營銷亂象浮出水面。
1月16日,國華人壽相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百萬醫療險,常常在微信、抖音等打著‘首月保費僅需幾元,住院報銷百萬’的宣傳標語,但實際上醫療報銷根本無法花費那么多,存在保額虛高、業務員引導客戶隱瞞病史,導致理賠糾紛等亂象。”
2020年年底,安心財險、輕松保經紀、津投經紀、保多多經紀被監管通報。銀保監會指出,其行為存在通過“限時特惠”“會員日補貼”等宣傳,以“零首付”等方式,給投保人優惠(豁免或減少)應交保費錯覺、誘導投保人購買保險的行為,屬于虛假宣傳、欺騙投保人。
“醫療險的本質屬性是‘服務’而非‘金融’。重服務屬性的產品,并不是要采用精算技術以低費用、高杠桿回報的形式贏得客戶,而是和海底撈等知名消費服務機構一樣,靠批發零售、高效供應鏈管理模式,為客戶提供有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太保安聯健康董事會秘書周卿分析稱。
在近期監管通告中,部分人身險公司產品存在“長險短做”風險被警示,如復星保德信、同方全球人壽和華泰人壽報送的某終身壽險,產品可靈活減保,且無比例限制,陽光人壽報送的某終身壽險,產品前五年退保率過高,存在長險短做風險。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短期健康保險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四大突出問題:一是部分產品缺乏定價基礎,保額虛高;二是部分公司銷售行為不規范,把短期健康險當做長期健康險銷售,一旦賠付率超過預期就停售產品,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利益;三是核保理賠不規范;四是無序競爭,不利于全社會形成正確的健康保險消費觀念。
“百萬醫療險”為代表的短期健康險迎來監管重錘,《通知》對“百萬醫療保險”類短期健康險產品續保、產品定價、賠付率、組合銷售、核保理賠、停售、投保提示、退保現金價值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范,明確要求其在保險條款、宣傳等過程中,不能用“連續投保”“自動續保”等易與長期健康險混淆的詞句。
實際上,在產品定價方面,健康險尤其是醫療險的定價需要大量的核保成本和數據支撐。《大數據生態下的商業健康保險前沿發展模式研究白皮書》中指出,由于目前非常缺乏醫療數據對接和共享機制,精算數據庫無法得到擴充,因此一方面抑制了健康險的產品創新,另一方面也使得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以剛成為新一代商業健康險中的“明星產品”惠民保舉例,本應“一城一策”、根據不同地區居民健康狀況來定價的惠民保產品,在市場白熱化競爭的驅使下,為盡快搶占市場,不僅條款相似度非常高,而且定價很多缺乏醫保數據的支撐。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朱俊生表示,《通知》通過公開賠付率數據,促進了定價的公平合理,對銷售、理賠等環節的相關規范性規定有助于消費者保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場中存在的不合理競爭行為,促進短期健康險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