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吃完早飯,羅欽系上大褂,穿好解放鞋,忙不迭地為昨天聯系好的灶臺工人調好混凝土——馬上就是春節了,村里要趕在節前開通天然氣,他準備打好新灶,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
“電磁爐煮飯燒菜不僅開支大,味道吃起來也不安逸。”78歲的羅欽告訴記者,早在7年前,新聯村就積極對接當地燃氣公司為村里接通天然氣,他也爽快地交付了4500元費用。
“可錢交了,氣卻一直沒來。”原來,重慶綦江區三江街道新聯村距離場鎮不遠,村民也很支持通氣,便和燃氣公司達成了施工安裝的口頭協議。
就在羅欽以為不久就能用上天然氣時,燃氣公司經過成本核算,發現羅欽所在的三組因地勢偏遠、居住分散,安裝維護成本高,便先行給一、二、四、五組等居住相對集中的村民施工。
當年因為溝通不暢,這一情況沒能及時傳達給三組村民。看著其他小組村民都先后用上了天然氣,三組村民心中既羨慕又氣憤。“村民不愿增加費用,也不同意接受退款,這一拖就是7年時間。”同行的新聯村干部介紹。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2019年9月,綦江區推行“走村入戶排憂解難”閉環機制后,三江街道因地制宜推出“主要領導包片,副職領導包村,駐村(社區)組包村(居)民小組”的群眾工作制度,要求駐村組每周至少3天到村工作,幫助解決村民的“急難愁盼”問題。
駐村組走訪新聯村后,三組村民用氣難的問題重新被提上議事日程。緊接著,駐村領導利用各方資源,主動與企業積極協調。駐村組還入戶了解民意,利用晚上村民在家的時間召開院壩會。黨員干部來回跑、兩頭磋商協調,積極為三組村民安裝天然氣一事想辦法、出主意。
“民生無小事。經過多次協商,燃氣公司和村民都愿意各讓一步,抓緊時間施工。”三江街道組織委員羅偉說,為了確保施工項目順利推進,駐村組再次開展大走訪,召開院壩會,耐心細致地為三組村民做思想工作,黨員干部擺實事、講道理,以真誠換真心,積極為村民爭取最大利益。
“能通就是好事,等多久都值得。”看著已經安裝好的天然氣管道,羅欽和老伴兒感慨,“多虧了黨員干部忙前忙后,要不是他們擔當作為,我家可能要花1萬多元才能用上天然氣。”
隨著新聯村三組的40多戶村民即將用上天然氣,全村村民將正式邁入“水電氣”全通的小康生活。羅欽告訴記者,前不久,屋旁的村級公路也硬化完成,現在不管是趕場還是走親戚,都不怕刮風下雨,干干凈凈。“條件越來越好,我們的日子一點兒不比城里人差,哈哈哈!”羅欽的笑容透著幸福和甜蜜,笑聲分外爽朗,在深冬的新聯村久久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