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信托業外資股東陣容再度收縮。中糧信托的一筆增資使蒙特利爾銀行的股份稀釋至16%,下降約4個百分點,這也是入股8年多蒙特利爾銀行持股首次發生變化。
隨著金融業對外開放持續深入,銀證保紛紛上演外資涌入的盛況。然而,這一幕卻并未發生在信托業上。相反的是,隨著今年監管取消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信托公司1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進一步降低外資準入門檻地利好政策并沒有燃起外資的熱情。
外資機構與信托公司曾經歷過長達數年的甜蜜期。鼎盛時期,國內有外資背景的信托公司一度達到兩位數,自2015年起開始減少,外資機構股東陸續清退或減持信托公司股份。目前僅有7家信托公司有外資背景,其中3家外資機構股東的持股有一定的縮水。
4家外資機構股東撤離
2月18日晚間,中糧資本發布公告,披露了對于中糧信托增資相關事宜。公告顯示,日前中糧信托已完成增資,注冊資本由23億元增至28.31億元。
此次增資使中糧資本的大股東地位進一步穩固,持股比例由76.01%增至80.51%。相對而言,其余兩家股東股份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蒙特利爾銀行的股份由19.99%降至16.24%,中糧財務則由4%降至3.25%。
可以看出,此次增資無疑將增強中糧信托資本金實力,進一步推進業務轉型。不過,引人注意的是,蒙特利爾銀行的持股縮水折射出近年來“中外聯姻”下外資股東的處境:水土不服、退意明顯。
蒙特利爾銀行并不是近年來唯一減持的信托外資機構股東。現有的7家外資背景的信托公司中,已有3家均出現減持,均為未跟進增資、股權被稀釋。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共有紫金信托(三井住友信托銀行,股份占比19.99%)、國通信托(東亞銀行,股份占比19.99%)、中航信托(華僑銀行,股份占比17.27%)、中糧信托(蒙特利爾銀行,股份占比16.24%)、百瑞信托(摩根大通,股份占比19.99%)、北京國際信托(威益投資,股份占比15.30%)、新華信托(巴克萊銀行,股份占比5.57%)等7家信托公司具有外資背景,其中新華信托的巴克萊銀行、中航信托的華僑銀行、中糧信托的蒙特利爾銀行均因未跟進增資而股權被稀釋,出現被動減持。
此外,另有4家外資機構股東選擇主動清退股份。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鼎盛時期國內共有11家具有外資背景的信托公司,除了上述7家外,還有蘇州信托、杭工商信托、華澳信托、興業信托等4家信托公司。2015年,原銀監會將境外金融機構持有國內信托公司比例上限取消。不過,這卻并未阻擋外資退出的決心。
2015年以后,這4家外資機構股東陸續出清股份,獲取了豐厚回報。以興業信托為例,澳大利亞國民銀行曾先后兩次出清手中的興業信托股份。2016年5月份,澳大利亞國民銀行以4.21億元價格轉讓給福建能源集團8.42%股權后,于2018年又將剩余8.42%股權以高于11.56億元的價格轉讓,兩年間增幅近兩倍。這也凸顯出信托牌照的不菲價值。
信托“中外聯姻”或續新緣
近年來正處于信托公司高速發展的時期,外資股東為何頻繁減持甚至清退信托公司股份?
“通過引進外資機構,有利于提升信托公司的內部治理、業務管理以及拓展國際化視野都有很大好處,不過由于外資機構股東多為財務性投資,加之國內外信托業務模式差距較大,外資機構股東的作用并沒有預期的那么高。”資管行業研究員袁吉偉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
普益標準研究員于康對記者表示,回顧國內信托業發展,信托公司業務主要以融資類為主,外資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被引入后,其管理優勢和資源優勢并未充分展現,投資合作效果一般,因此出現部分外資機構股東撤出投資。
“外資機構參股信托公司雖然能夠獲得高額投資回報,卻無法在戰略層面上獲得深入的話語權。”百瑞信托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員張坤對記者解讀道,此外,部分外資機構希望通過減持信托公司股權,在國內成立法人機構,以獨立市場主體的身份更加深入地參與到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目前,外資機構減持國內信托公司的局勢尚未得到改變。
盡管如此,隨著信托公司轉型升級提速,將更關注資本市場的機會,與外資機構可結合的協同業務將越來越多,有望再度開啟“蜜月期”。
張坤分析稱,在我國現階段金融分業經營格局下,外資機構能夠通過信托橫跨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制度優勢調整在我國的投資組合,能夠實現資本邊際效率的最大化。隨著信托行業縱向轉型帶來的良好市場發展前景,以及外資機構對于國內實體經濟發展模式和金融業態的逐步適應,再度進軍國內信托市場未來可期。
于康認為,當前國內信托公司紛紛開啟業務轉型,逐步壓降融資類信托業務,拓展在財富管理、家族信托等方面的業務發展,外資機構與國內信托公司的業務協同優勢可以充分發揮,未來,無論是出于政策導向或是業務協同發展角度考慮,都將促使更多外資機構進駐國內信托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