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河北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部署,統籌雄安新區、張北地區“兩翼”協調發展,結合各地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統籌規劃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空間布局,促進產業加快深度集聚,推動形成“一核(雄安新區創新引領及科技成果轉化核心區)、兩區(石廊電子信息重要增長區)、三帶(張承秦大數據和軟件發展帶、保邢邯光伏與電子材料發展帶、唐滄衡數字化轉型發展帶)”產業新格局。
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光伏、新型顯示、大數據和云計算、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半導體等領域具備領先優勢;擁有一批帶動作用大、競爭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培育形成一支創新力強、特色突出的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隊伍;構建創新驅動有力、要素供給高效、特色集聚明顯、產業生態優越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
圍繞實現發展目標,規劃同時提出了八項主要任務。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依托中央駐冀院所、高校以及省屬重點骨干大學、龍頭企業,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聯合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和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創新專項,在5G/6G通信、衛星互聯網等領域超前布局一批“制高點”技術。
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強化基礎技術研究,鼓勵企業聚焦細分市場,走專業化、高端化、特色化發展道路,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水平。2025年,芯片器件、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關鍵基礎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穩固提升產業鏈條。支持產業鏈核心企業發揮引領作用,聯合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攻關,增強產業鏈韌性,形成更富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2025年,引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30家以上,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明顯提升。
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依托雄安新區等承接合作平臺,強化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間合作。圍繞應急保障、交通物流、養老等領域規模化應用,協同推進三地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構建跨界融合、共享共生的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態圈。
強化新基建賦能支撐。有序推進5G網絡建設,2025年,建成5G基站15萬個,實現鄉鎮級以上區域和重點行政村5G網絡有效覆蓋,推動5G與工業、醫療、教育等行業融合應用。實施“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動在工業園區的普遍應用,到2025年建設10個“5G+工業互聯網”示范區。
梯度培育優質企業。支持省內優勢企業入圍中國電子信息百強、軟件百強等,加大外部領軍企業引進力度。支持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股權投資等方式快速擴張規模,成為行業旗艦。支持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培育電子信息“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形成大中小融通協調發展、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共生共贏的企業成長格局。2025年,規模超百億元重點企業達到10家,省級“單項冠軍”達到5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00家。
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在人工智能、工業軟件等領域實施科技攻關專項,形成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實施項目清單管理,建立投資5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臺賬,強化項目儲備,形成重大項目開工一批、續建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良性循環。
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加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達省份、國家和地方重點行業協(學)會,以及國內外龍頭企業合作,圍繞發展重點,搭建招商信息平臺,構建招商網絡,形成重點招商目錄清單,大力實施平臺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集中在軟件、半導體等重點領域引進一批知名企業和重大項目。
(記者趙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