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即將落地。
新三板+H股推進工作終于有了明確的時間點,記者從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處(下稱“股轉系統”)了解到,4月21日下午,股轉系統將同港交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伴隨著市場低迷和A股IPO政策的變化,謀劃去港股上市甚至遠赴美股都在一些企業的戰略布局當中,有不少優質企業意圖摘牌再選擇其他市場。這一背景之下,股轉系統力推新三板+H股也被看作是在積極主動求變。
此外,對于長久以來新三板割裂的市場定位而言,新三板+H股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新三板市場將真正可以同其他市場接軌,市場的獨立性將逐步提升。
時間表明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股轉系統與港交所在全力推動這一合作。
官方首次提出相關概念是在今年1月31日,彼時股轉系統有關負責人表態,將推動對外開放和合作,實現掛牌公司在新三板和境外交易所兩地同時掛牌上市。
也就是說,股轉系統和港交所用了不到半年時間便促成了這次合作。但對于新三板市場來說,這一政策刻不容緩。
直到今年4月21日,股轉系統將與港交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在此之前,尚未有一例兩地掛牌的新三板企業出現,僅掛牌公司凌志環保(831068)做過嘗試。2015年7月公司公告稱,擬發行H股并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但同年9月,該計劃便擱置。
然而近期新三板曾經的明星公司華圖教育,摘牌后迅速在港交所公布第一期招股書讓市場意識到,盡管還沒有兩地同時掛牌的新三板企業出現,但摘牌后赴港的企業正批量出現。
由于此前凌志環保的案例,以及近年來新三板市場表現出的與其他市場規則不接軌的情形,先摘牌成了眾多企業的選擇。這一背景下,推進掛牌企業在兩地同時掛牌的政策恰如其時。
市場也認為,新三板+H股的政策,最直接作用正是平衡來自港交所的引力。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負責人彭海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直言:“這一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近期出現部分優質公司摘牌赴港上市,可以防止新三板優質公司流失。”
但目前備忘錄下,掛牌企業將如何做到新三板+H股尚不能得知。記者從接近相關項目機構人士處了解到,目前新三板+H股采用的極可能是類A+H的方式。
“就是兩邊獨立掛牌和發行,互不流通,參考目前A+H股的方式。全流通的形式短時間內肯定是做不到的。”上述相關項目機構人士告訴記者。
試點企業范圍初定
但總體來看,這一政策對低迷的新三板市場來講并非可以扭轉局勢的政策,而真正能滿足去香港上市條件的新三板企業數量也存疑。記者獨家了解到,目前試點企業的數量或不超過4家。
一家生物科技類公司確定在此次試點企業的范圍內。而不少機構人士也預計生物科技公司有望率先獲得“新三板+H”的通道。
“港交所的改革中明確提出要針對符合一定要求但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新三板恰好有這樣的企業,這類企業也在蠢蠢欲動。因此先期幾家生物科技類的公司就已和監管層進行溝通,希望能推動不摘牌也可赴港上市的通道。”前述相關項目機構人士透露。
但掛牌企業能否成功赴港,大部分決定權還在港交所手中。
“就我們了解,港交所此次大刀闊斧的改革并不意味著對企業沒有要求,就我們和港交所的溝通,在生物醫藥類企業的數量就不會太多,除明確規定的門檻外,港交所還會提出另一些要求,如產品進展階段等。”上海一家專注于生物醫藥類的私募機構人士4月17日告訴記者。
據東北證券(7.520,-0.27,-3.47%)付立春團隊測算,截至4月19日按股轉投資型行業分類,“生物科技”類公司共113家,其中市值達15億港元要求的公司有成大生物等9家,未盈利的有歐林生物等5家。
除了生物醫藥,記者了解到其他企業可能還包括新三板市場市值較高的一家獨角獸企業及國資背景的金融類企業。
可以看出,新三板+H股前期僅有非常少量的企業可以嘗鮮,因此南山投資創始合伙人周運南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能真正滿足新三板+H股要求的并不多,同時又愿意去新三板+H股試點的可能更少,打通新三板與境外交易所聯通聯動的象征意義可能遠大于實際執行的市場意義。”
“新三板掛牌企業在面對著H股的誘惑前,一定要認清企業自身內在質地和資本規劃,熟悉和了解H股的上市規范及要求,積極學習但謹慎對待,先在新三板練好基本功,再謀求更高更廣的資本舞臺。”周運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