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銅陵精達特種電磁線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精達股份(4.250,-0.13,-2.97%)”)(600577.SH)發布公告稱,其實際控制人李光榮因涉嫌行賄罪,被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檢察院批準執行逮捕,李光榮的涉案行為與公司無關。
李光榮亦是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安保險”)的實際控制人。根據華安保險2018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李光榮為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董事會提名薪酬委員會委員、董事戰略和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
5月2日,華安保險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李光榮的涉案行為公司沒有接到任何司法機關通報和詢問,目前與公司無任何關聯,對公司經營不產生影響。”此外,華安保險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李光榮雖是華安保險實際控制人,但并不參與日常經營。
股權之變
在華安保險股權結構中,特華系、海航系兩大明星資本出沒其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2002年7月,以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特華投資”)為首的一批民營企業入主華安保險,華安保險成為中國第一家民營控股的財險公司。
截至2018年一季度,特華投資持有華安保險20%的股權,為華安保險第一大股東。李光榮持有特華投資98.60%的股權,為華安保險實際控制人。與此同時,華安保險持有民太安財產保險公估有限公司21.22%的股權;持有華安財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安資管”)90.00%的股權。
2017年10月,原保監會曾對華安資管下發監管函,在公司治理現場評估工作中,發現華安資管在股東股權、“三會一層”運作、關聯交易、合規與內控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例如,股東關聯關系管理不規范、報告不及時。公司股東未就其與其他股東、其他股東的實際控制人之間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何種關聯關系向公司做出書面說明,未將公司股東之間的關聯關系報告原保監會。
除與特華系的關系外,在華安保險股權結構中,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航資本”)和海航投資(3.420,0.00,0.00%)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航投資”)分別持有華安保險12.50%、7.14%的股權,為公司第三、第八大股東。海航資本和海航投資為關聯股東,海航投資的控股股東為海航資本。
華安保險與海航系的關系源于2011年。2011年1月,華安保險增資擴股,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海航資本和海航酒店(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航酒店”)。2011年5月,這一方案最終經原保監會批準,華安保險注冊資本完成了由9億元到14億元的變更,海航資本和海航投資分別持有華安保險12.50%、7.14%的股權。
2015年8月,海航投資擬受讓海航資本和海航酒店持有華安保險的股權,占總股本的19.64%。在交易完成后,海航資本和海航酒店皆不再持有華安保險股權。
在此基礎上,海航系希望更進一步。2016年8月,海航投資擬通過渤海金控(5.840,0.00,0.00%)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渤海金控”)發行股份購買華安保險14.77%的股權,股權出讓方為廣州市澤達棉麻紡織品有限公司(下稱“澤達紡織”)。
海航自入股華安保險后,始終位居第二大股東,與第一大股東特華投資所持股份相差無幾。如果渤海金控向澤達紡織購買14.77%股份的交割完成,海航將反超特華投資,躍居第一大股東。
不過,2016年9月,海航投資與股權出讓方澤達紡織溝通過程中,在相同交易價格上,交易支付方式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因此經董事會審議,決定放棄該部分股權的優先購買權。2017年8月,渤海金控終止了收購華安保險14.77%股權的計劃。
此外,2017年11月,海航投資因綜合考慮批文進度、公司現狀、未來發展規劃以及資本市場環境等因素,決定終止2015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并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申請撤回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申報材料。
根據海航投資披露的2015年非公開發行方案及有關公告,擬向包括海航資本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2.24億元,其中一部分擬用于收購華安保險19.643%的股權。
具體而言,收購華安保險19.64%的股權分為兩部分,一是海航資本以持有的華安保險12.50%股權認購海航投資非公開發行股份;二是海航投資募集現金收購海航酒店持有華安保險7.14%的股權。
非壽險投資型產品之禍
事實上,提及華安保險,繞不開非壽險投資型產品。所謂非壽險投資型產品,即由財險公司面向個人消費者開發和經營、具有保險保障和投資儲蓄功能的保險產品。按照投資部分收益是否約定,可以分為預定收益型(固定利率或聯動利率)和非預定收益型兩類。
公開資料顯示,2004年,華安保險開始銷售非壽險投資型產品;2007年,隨著股市大漲,華安保險更是為發展理財型業務而壓縮常規型業務。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為華安保險帶來了可觀的規模保費,還有超額的投資收益。
不過,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機、股市泡沫破裂等影響,華安保險承受巨大壓力。當年,原保監會加大了對理財型業務的管控,不再批復華安保險新的非壽險投資型產品。據悉,華安保險理財型業務的給付已于2013年全部給付完畢。
在此之后,華安保險不再生猛。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09年—2017年,華安保險保費收入從28.14億元逐步增長到115.7億元,漲幅311.16%;同期,華安保險凈利潤起伏不定,2012年、2017年為兩處低谷,分別為1.52億元、0.42億元,2015年凈利潤7.63億元,為其他年份可望而不可及。
對此,華安財險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2015年,因為處置持有的精達股份而有一筆大額非經常性損益,所以當年凈利潤較高。”2010年,華安保險一舉成為精達股份第一大股東,大手筆引發市場對于華安保險借殼上市的猜想,不過無疾而終。
華安保險最新發布的2017年年報顯示,華安保險保費收入居前五位的分別是機動車輛保險、意外傷害保險、企業財產保險、責任保險和健康險,但承保均虧損,其中機動車輛保險承保虧損程度最大,共計虧損2.26億元。